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宇

  【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体系正在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历史教学的心育渗透就是要正确处理历史课教学与心育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育,在心育基础上开展历史课教学,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统一起来,以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完成历史课的教学、育人目标。
  【关键词】心育 历史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98-02
  
  一 问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在我国,2000年浙江金华市发生中学生徐力杀母案;2002年清华大学发生了一起研究生刘海洋残害动物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马加爵杀人案,等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决定”、“意见”,例如:教育部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决定”、“意见”的出台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家都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抓紧落实。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 历史课心育渗透的涵义
  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述为: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心育的主阵地。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传授,而且要进行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历史课心育渗透就是要正确处理历史课教学与心育的关系,在历史课教学中渗透心育,在心育基础上开展历史课教学,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统一起来,以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完成历史课的教学、育人目标。
  三 心育渗透是历史教师实践现代教学观的体现
  1.以人为本
  传统教学观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局限于“教师传授系统知识,学生接受系统知识”,严重影响人的发展。现代教学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上,其实质是以人为本。历史课心育渗透,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做到既以心育渗透为手段,落实好学科知识;又以心育渗透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和实践。
  2.互动合作
  现代教学主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传授―接受”型教学转变为互动合作型教学。互动合作型教学的本质是心理互动。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3.终身关爱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极快,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实现历史课教学与心育的良性互动是对学生的终身关爱。当然,这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本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又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对学生的心理世界有透彻的了解。面对教学现代化的挑战,教师应及早更新观念,主动参与心育渗透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增强心育渗透的能力。
  四 历史课心育渗透的教学意义
  1.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
  2.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特定阶段,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形成的重要阶段,这对于其自身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对学生自我认识的正确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变教学观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新型教学关系的建立。
  4.转变学生观的需要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学习主体,在法律上也是一个责权主体。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挥自我,这对于进一步转变学生观,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五 历史课心育渗透的方法
  1.改革教学过程
  如前面所述,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师生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指南自行组织的过程。采用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和心理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有了自主构建能力,离开了教师,学生仍然爱学、会学、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把握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实施学科心育的关键,比如让学生模仿历史人物、扮演历史角色,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一起思维、说话、行动,自然而然产生情感的体验。
  2.树立人格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以具体生动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意志的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历史课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成就的人物: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画家等。他们有的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这些人物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有的不怕困难、性格坚毅,如司马迁忍受非人的痛苦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玄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几乎丧生,仍坚持到天竺取经;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著《本草纲目》,为世界医学作出重大贡献;徐霞客长期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退缩,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教师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事迹教导学生要像他们那样,对科学和真理执著追求,在重重困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垂头丧气,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3.运用情感教育
  普鲁塔戈拉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拿什么去点燃火把?教师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展示法、自我体验法等方法,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情生情,以理激情,借景生情。教师还要努力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寄予希望,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讲课乏味、负担过重、疲劳轰炸、处事不公、待人不平,甚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打击报复、变相体罚等教学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变态心理。这些都是教师要尽力提防和避免的。
  4.善于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利用学生的求“活”心理,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法,上出风格各异的历史课来。如在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一内容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本质区别?”、“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何本质区别?”。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促使学生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本质的了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心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历史教育教学中去。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育与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其历史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对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产生良好影响,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促进。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科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愿中学生们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02)
  [3]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侯明中.中学历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