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席军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发展创新意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实效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39-01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创新意识,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扎根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又能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二 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1.重视例题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费赖登塔尔说:“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在例题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数学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2.改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提倡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2.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真诚交流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四 强化拓展,精心设计优化训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我们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态后,首先制订了适当的训练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通过练习以达到最基本的目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较高目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训练题的题型、题量、练习方法等,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训练主线,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教学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相对每个学生而言,学习障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障碍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没有。我们的学生每人都应有一个“错题集”,学生平时在“错题集”上摘抄作业、练习、测试中出现的错误题目(学习障碍外部表现表态),记录错误的设想,注明错误的地方,然后诊断导致错误产生的学习障碍,并自主提出矫治方案。
在学生的“错题集”上,矫治方案的个性化使矫治工作异彩纷呈,许多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恰如其分的矫治措施,每个人都有所收获,掌握了一定的诊断方法和矫治策略,教师定期安排学生阅读和交流“错题集”,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矫治和群体诊断、矫治的水平。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加富有诗意。
〔责任编辑:李锦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