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利民

  如火如荼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不断革新,是课改实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这里面,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而触发的情境化教学思想的运用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疗治过去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应用对数学教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课改实验教师对数学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差强人意。所以,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当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一、典型教学
  
  1.案例一
  课题是《台球桌面上的角》(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二章第一节)。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对台球游戏做了简单说明后便给出了板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进行探究,目的是给出互余、互补的概念,揭示互余、互补的性质。似乎很直观的内容,课堂进程却极为迟滞,在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下,才得出相关结论,这一个环节用去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后面巩固应用的时间很仓促,整体效果很不理想。课后反思,授课教师坦言文本中的背景材料处理起来很棘手,其他评课教师对此也有同感。
  2.案例二
  《从不同角度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前后听几位教师上这节课,都把重点放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练习上。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的各个画图任务,教师课前安排学生都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气氛很活跃,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效果很好,下课后教师很是满意,但学生在不久之后的学习检测中,对视图的画法操作又出现了不少缺漏。教师对此感到很困惑。
  3.案例三
  《轴对称现象》(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有丰富的背景,情境创设很容易,听课时发现学生课前已收集准备了形式多样的实物材料,在课堂上老师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物品,之后又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了许多图片资料。面对五花八门的材料刺激,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真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教师感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引导归纳,很顺利地给出了轴对称的定义。学生稍微安静后再利用视频展示进行练习,却有很多同学把两个经过平移的行书红双喜认定为轴对称的,另有一位同学在举身边实例时,把两扇打开程度不同的窗扇认为成轴对称,许多同学对此也表示首肯。老师这才发现热情参与的学生对轴对称意义的认识并未到位,但这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老师只能简单强调后遗憾地离开了教室。
  
  二、基于案例的反思和对新教学设计的相关启示
  
  1.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
  案例一中的教学内容对背景材料依赖很强,如果离开对台球桌面上所发生一切相对全面的感知,过早展现纯数学图形,自然就进入了数学传统教学方式的轨道。把台球桌搬进教室――这显然不可行,但考虑到这一背景对数学而言;应该关注的主要是球的入射和反弹,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选择一些代用品作为实验学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弹力球或乒乓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先有意识的观察这种反弹现象,通过老师简要分析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事实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最高的一门课程,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的一个时段仍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另一方面,教育的传承性、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决定了我们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绝对真实情境中的所谓自主学习。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绝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是弃于数学无关之真,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从实地参观操作到代用品实验、从多媒体模拟到纯语言描述,根据背景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
  对于案例二中课题的教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情境设置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为什么要从不同角度看,再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归纳,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看,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至于画视图,则在于忠实记录看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加深了理解,又让他们初步认识到“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重在观察和数学思考。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另外,文本中只提到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其实我们何尝不可以拓展“看”的角度:从后面、从右面或从里面看,这对学生从更多层面上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文本给教师本来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能否把握好这一点,是区分一个教师到底是只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的重要标志。数学教学如果过分拘泥于文本,那么绝大多数课堂就会明显暴露出“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弊病,如能让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对所学课题的理性切入及各活动环节的理性小结统筹兼顾,那么,课程文本的运用过程,就有可能成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编者交流磨合的优化过程,课堂上流淌的才会是为我们自己的学生所接受的“活”的思路和方法。
  3.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案例三中,教师和学生似乎都有点过分沉醉于共同创造的热烈的课堂氛围,在此起彼伏的情境转换下,虚假的成功蒙蔽了师生理性的思考。这样的数学课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普及、完善之后,以其容量大、节奏快和饱和度高之特点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布白”艺术,学生感得多,悟得少;练得多,想得少;接受得多,保留得少。这已成了有些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老师反映学生成绩不升反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数学新课标和原来的数学教学大纲都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突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遵循宁精勿杂、宁缺毋滥的原则也就很有必要了。
  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数学课改的路也许会更为艰难,但我们有幸与课改同行,就要义无反顾地用我们满腔的热情、精心的操作、睿智的反思在这一伟大变革中锻炼成长。对于情境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希望有更多的实践者能立足于各自的校情、学情、教情给予它更多的关注,使这一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课程参与者都有更好的收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7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