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问题导学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竹林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问题导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方式,在教师点拨下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品格,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知识的获得是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尝试以学案为载体的问题导学法的实践,努力让学生主动“动”起来,使学生课前带着问题“看”、发现问题“思”,课上带着问题“听”、围绕问题“辨”,课后抓住问题“练”、寻找问题“究”,有效改变了过去学生“课前不看书,课上机械听,课后教材扔一边”的状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流程)如下:
  
  一、 精心编制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问题导学从编制学案开始。学案是学生课前自学的路径,编制学案要将着力点放在“导学”功能的挖掘上。要做到“目中有纲,心中有人”。“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明确学生“学什么”;“心中有人”指心中有学生,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学”。
  1.优化整合教材,将基础知识问题化
  学案要以问题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对课本内容删减、整合。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分解为有梯度的具体问题列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知识框架。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成功的“学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学案要起到“诱思”、“导学”的功效,就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反映时代脉搏的社会热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生活问题,创设具有较强“磁性”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3.围绕易错问题,精心编制课堂练习
  学案的编制要围绕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设计课堂练习。将易错点带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题中纠正错误,加深理解。课堂练习要有意识地将本课的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迁移。除了设计基础性的巩固型练习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编制综合探究题,把探究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外。
  4.提前印发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在讲课的前1-2天,把学案印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学案预习教材,结合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查找答案。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对创设情境的教材外的问题查阅资料,自主进行思考,同学讨论,带着问题上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 以问题为纽带,课上有效突破难点
  以问题为纽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不断设置富有启迪性、拓展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使学生课堂上处于“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激活政治课。教师在课上的主要工作是设置问题、组织讨论、适时点拨、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1.解决基本问题,使学生明确答案
  对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教师课上要结合学案上设计的问题通过提问的形式使答案明确化。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问题,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课堂上可以将问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学生对照“学案”逐一解决。
  2.以问题为案例,围绕难点求突破
  导学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难点展开。教学难点就是学生理解问题时的疑点,就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障碍。教师要将难点进行肢解,设计成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感性材料入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实现难点的突破。例如,讲授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将“物质”概念进行肢解为如下一些问题:(1)物质概念定义中“客观实在”是什么意思?“不依赖人的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是什么意思?(2)物质概念的外延是怎样的?(3)物质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4)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弄清“为什么”而提出来的。
  3.激励学生质疑,在“碰撞”中解惑
  政治学科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差距,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心中的“惑”解不了,那么政治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政治课教学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巧借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讨论,以达到加深理解,纠正认识偏差的目的。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
  4.不失时机追问,循序渐进促提高
  问题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决不能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对一些问题进行追问。让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一些现象或事件,使学到的知识成为继续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课堂追问要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基础差的学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训练。
  5.进行课堂检测,在“实战”中找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问题“串起来”,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案后的课堂训练进行现场检测,使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在解题中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洞”。教师要进行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再讨论,及时进行矫正。
  三、 进行问题开发,课后探索、发现和体验
  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的自主学习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课后问题导学的功能不能淡化。课后的导学可以通过作业来实现,以完成作业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整合,起到导学的功效。课后作业不仅要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有综合运用的主观题,在综合运用中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本相联系的材料(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题目,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去做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动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广大政治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科特点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形成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特色。
  (责任编辑杨 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