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凡辉
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摸索出“读、讲、议、练”四段学习策略。
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时,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3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笔者不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笔者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3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学生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学生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笔者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说:“这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讨论中,从各个层面寻找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聚合”依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这就是突破求同定势,开拓创新思维。因此,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要注重发展求异思维,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例如:在做选择题时,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尝试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做填空题时,通过电脑屏幕,师生一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做简答题时,由媒体组合设计后,提供相关的材料,学生思考完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