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兴趣驻足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要尽量优化教材,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
  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把智慧转化为智能,才会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上多展示,变抽象为具体,营造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巧妙地将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表象,唤起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如小学语文《桂林山水》一课,文章评议优美,文词华丽,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惊喜与赞叹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但山区的学生见得少,积累在头脑中的表象也极少,要让他们理解文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着实困难。在上课的时候,学生朗读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时,没有亲临现场的学生无法理解这一美景。于是笔者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桂林山水之美景,借助多媒体放映景观,重现情景,把文中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图像资料。这样一目了然,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理解就非常容易了。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太空飞船升空的录像片,并请学生坐上“神舟号”共同登上月球。银幕上随即出现了一幅浩瀚宇宙,群星闪烁的背景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语言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思维也在相互交流中得以拓展。
  直观教具的运用,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事物印象深刻,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理解、记忆。
  
  丰富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某些情景、事物搬进课堂,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风土人情等,他们定会豁然开朗,开启沉寂的心扉。如在上老舍的《草原》时,笔者从网上下载了《草原风光》录像,在大屏幕上再现“一碧千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把学生带进茫茫的大草原,将虚幻的境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学生不禁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接着适时播放《草原牧歌》。美丽的画面加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激发起体验美文的欲望。
  
  活跃思维,变静为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必须建立在知识之上。要获取知识得有活跃的思维,依靠现代信息传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古板模式。现代网络内容多,变化快。语文课堂中,教师因地制宜,根据内容需要,利用网络制作动画,将文字变为可动、可换的画面,再让学生感触,能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詹天佑》时,直接让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较难,可以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动画演示火车是如何走“人”字形。一名学生上台进行电脑演示,笔者提出要求:必须边演示边将有关语句读出来,就像詹天佑在向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和工作人员讲解一样。让学生扮演工程师的角色,锻炼了动手能力,活跃了思维。
  总之,多媒体能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化思维。学生能在探知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探索能力。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都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