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优化英语教学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尽辉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学习方式同其他语言学习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为学习主场所的课堂,其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最优化,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更轻松、愉快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的双方各要素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下面笔者将从教与学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 培养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通俗地来讲,兴趣就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根据语言习得规律,acquisition比learning更重要,practice比teaching更重要。所以,笔者在课堂中很重视这一点,并且采用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1.1 教唱英语歌曲
  唱英语歌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记忆长期保持。笔者常找一些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歌曲来让学生欣赏、学唱。除了教材磁带上的一些歌曲,学生也会介绍一些,如Take Me to Your Heart(吻别)、Alone(飘雪)等。这样,学生从另一侧面认识英语文化之美,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一体
  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生动的画面、恰当的引导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时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1.3 搜集趣味英语
  师生共同搜集英语笑话、绕口令、谜语、实用口语、名言警句等。利用课前一分钟演讲,或是课中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介绍给大家,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理解英语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幽默。学生也在笑声中记住了单词。还有绕口令朗朗上口,简单易学,也是学生喜欢的调味品。
  2 以教材为基础,活化课堂内容
  教材是基础,无论教师设计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脱离教材和课标的指导,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即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如问路(Could you tell me where...)、打电话(call somebody)、购物(shopping)等课时,笔者会拿出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绎,加深印象,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3 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热情
  外语毕竟不是学生的母语,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热情,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寸步难行,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学课本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特点,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热烈、兴奋、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在自由的教与学的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动力
  心理学上的学习动机是指能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通俗讲,就是为什么而学,其出发点是什么,等等。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行为水平,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乐知好学的良好习惯,注重对学习动机的导向作用。
  5 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活动成效的重要条件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的时代更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在现代学习中尤为重要,时代的发展给每一位现代人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一素质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才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新信息、新事物,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不会为时间所淘汰,才能永葆青春,做时代的主人。
  6 智力差异是学习效果差异的决定因素
  心理学认为,个体由于先天条件不同,智力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处在智力两端的人差异悬殊,就是在普通学校的正常班级中,各学生间的智力差异也很显著。在学校英语教学中要避免传统一刀切的弊端,应按照学生能力高低,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进度。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要他掌握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可以紧接着进行后面的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通过反复练习,直到使之对前面的知识达到优生水平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学习。但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避免打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从来不应该承认有“差生”,只有暂时落后、有待提高的学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