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483(2011)10-163-2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小组全体成员都学好为目标。
  关键词:提高;合作学习;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小组全体成员都学好为目标。
  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活跃课堂的气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将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怎样摈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数学合作交流学习呢?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
  内容的适合性一是指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和特点适合不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即是否具有合作研究价值的内容。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的教学内容则不适合。因此内容的适合性是教师采用合作学习首先要审视的问题。一般那些需要机械学习的内容、难度比较低的内容、不存在多种选择答案的内容是不适合用合作学习的,而存在多个答案、需要智力参与的、对学生思维有训练价值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体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成功。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要使学生经过合作小组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也千万不要过于简单。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要难易适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且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能得到培养。
  二、给学生提供现实的合作交流材料
   数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材料。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直接引入“一半”这个概念。吴正宪老师就成功地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问题一:“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问题二:“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问题三:“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通过这几个问题,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想象中的“一半”。
  三、要把准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要抓住教学时机适时进行合作学习,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适合合作学习。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合作;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是否必要,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随意性大、次数多,在合作学习中花的时间较多,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那么,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呢?
  3.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教学的重点往往是也是难点问题,大多数学生或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或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
  3.2在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混淆时合作。这时可让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帮学生疏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各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教学“互质数”这一概念时,学生对“互质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认识有点模糊,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两个质数一定是互质数吗?(2)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吗?
  3.3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出现较大的分歧时合作。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的时机,可以形成极浓的学习氛围。
  三、合理分组,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尽量使成员在个性特征、兴趣才能、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每人在组内应有不同的角色并有各自的职责:如中心发言人、裁判员、记录员、检查员等。当然要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组间同质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合作学习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四、问题设置更具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数学学科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极佳的数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中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因素,设计好小组合作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大小、难度适宜、步骤要清晰、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五、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都有话可说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才有可能使学生言之有物,甚至出现观点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的场景,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需要讨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这样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提高。
  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式,它的最大优势不但在教学中实现了参与对象的全面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合作能力。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生活背景,找到知识的切入点、生长点,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的需要,靠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设计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又不能轻易达到。学生独立探究后必定有所思、有所想,有急于想和别人合作交流、探讨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即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地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的发展,也使合作学习进行的更加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一版。
  (上接162页)
  一、激趣――诱发学生阅读期待
  1.1从学生喜欢的书籍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性别、性格等原因,各自的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可根据其特点,引导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以培养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低年级的学生,可引导他们阅读以图画为主的童话故事、民间传说;而高年级的同学则可引导其阅读他们喜欢的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
  1.2适当煽情,例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二、激情――启动学生阅读欲望
   2.1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2.2牵住情感。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2.3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
  2.4引发情感。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可根据节选的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如我在教学完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之后,给学生推荐他的一些精悍短小、寓意深刻的小说,让学生阅读。
  三、引读――张扬个性“差异”
   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性别上说,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四、展示――保证阅读质量
   4.1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4.2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把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在自我参与中受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以“小小书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质量。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50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