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物“实验导学”教学模式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实验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重大突破,变“灌”为“导”;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改变了师生角色,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在“实验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中,教师要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规范操作,做好课堂秩序的协调工作等,以达到“实验导学”高效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实验导学 教学模式 课堂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114
  一、高中生物“实验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实验导学”,即用一系列前后相互联系的实验将教材有关内容重新组织,并以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实验导学”教学中,通过分组实验或个人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实验、观察、质疑、讨论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点拨和解惑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时,可以编排四个相关的实验来统率教材内容。
  实验一:洋葱根尖的培养(分组实验);
  实验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个人实验);
  实验三: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个人实验);
  实验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的观察(分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特点编制一些相关的讨论题。如:(1)根尖的结构包括什么?(2)该实验具体观察部位是什么?如何在显微镜下找到该区域?(3)该实验包括几个步骤?临时装片的制作包括几个步骤?(4)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的观察相比,你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实验中要注意的方面有哪些?通过讨论,能够将课本知识和观察结果加以融合,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二、实施“实验导学”教学模式时的常见问题分析
  “实验导学”教学模式以前后相关的实验统领课堂,教师若不重视课前备课或备课太简单,没有做好实验预试,成功率不高,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期不够,课堂语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信口开河,随意性大,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生物实验中还会用到一些仪器、用具,学生对这些器具的好奇心强,教师进行演示时,要注意中、后排学生,看他们是否各行其是,否则轮到学生自己实验时,不少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教师忙于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无暇顾及全班时,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同时,实验材料发放要适时,发放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实验结果。如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这一学生分组实验时,黑藻或菠菜发放过早,教师演示时,有些小组就已动手实验,等到教师要求学生做时,不少小组的实验材料已不复存在,此时教师再忙着补发,将造成课堂混乱。而材料发放过晚,则容易引发学生争抢,也会造成课堂混乱。
  三、“实验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调控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课堂的调控工作,以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1.端正思想,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教师要精心编写教案,做好实验器材、药品的准备工作,做好实验预试,根据实验条件和内容的实际,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固定各小组在实验室的座位,选好小组长,并在课前做好培训工作,让小组长能够熟练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上实验课时,小组长要能起“小老师”的作用。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工作。教师要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平时成绩、期终成绩挂钩,奖优罚劣,促使学生端正思想,重视实验。
  2.关爱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设身处地感受学生实验时的好奇、兴奋、胆怯、彷徨、好表现以及怕出丑等多种心理,并给予恰如其分的心理疏导和实践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这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给了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尊重了他们的表现欲,为课堂的顺利推进做好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3.规范操作,做好课堂秩序的协调工作
  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用具的操作方法比较生疏,在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常识性甚至是危险性的错误,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因此,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要进行规范化的演示,或借助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手段,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随意为规范,或通过事先培训好的小组长协同演示,使学生有榜样可学、有程序可依,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得真、听得清、学得会。对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如在做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时,水浴加热要避免火灾,对此操作,教师要反复强调,并及时检查反馈,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有效防止了由于仪器损坏或实验操作程序不清而造成的课堂恐慌和混乱。
  4.师生协作,做好课堂的宏观调控
  “实验导学”教学要取得成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若调控不当,学生积极过头,就会出现乱哄哄的场面。只凭实验教师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小组长“小老师”的作用,争取小事不出组,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宏观上对全班进行调控。
  小组长要全权负责本小组相关事务,实验前负责安排好本组成员的工作分工,要求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各司其职和分工协作;实验时要能做好示范、协调、督促工作;实验结束后综合课前预习、上课纪律、回答问题、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器材的收放及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对本组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实验分数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后作为期终总评的重要依据。组内表现特别不好的组员由小组长向教师汇报后,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以此强化组内成员间的自我管理,使其能够严格自律。
  5.珍惜材料,发放适时,达到实验导学的高效教学
  学生对实验材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纪律和实验的效果。只有珍惜材料,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实验,做好实验。教师要使学生珍惜实验材料,就得使学生知道材料的来之不易和准备的艰辛。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这一实验课时,可让学生自己准备洋葱,自己撕取洋葱的外表皮。实验材料的发放一般在教师演示实验之后,适时发放有助于实验课的顺利推进和课堂纪律的维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大胆发现,积极探索,仔细辨析,生物实验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6.及时反馈,全面总结,为上好下节课做准备
  课后反馈总结是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及时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如组织不当、讲解不清、讲与做环节不合理、学生预习不到位等进行总结,防止下节课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效果,才能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这门课,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顾水英.一堂“学案导学”模式生物课的实录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4).
  (责任编辑 黄春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17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