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如何向生命敞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展和个体的生命生长。基于这一认识,在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确立了“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把促进师生的真实生命成长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生命关怀”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把学生“装”进心里
  首先,在学情分析上下功夫。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教材分析而忽略对学生的了解。随着“学生立场”的建立,我们在学情分析上下功夫。比如,为了提高某个学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有哪些新的困难,需要什么学习策略,需要哪些帮助?此外,我们还关注学生相关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的衔接点、提升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教师慢慢将每个学生“装”进心里。
  从一定意义上讲,要使学情分析具体并具有针对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对学生学科学习成长需要的把握能力。只有准确解读教材与本班学生特点,才能备出学生的可能性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具体化,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当然,对学情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设计环节,还应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其次,要设计创造性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它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来确定。
  再次,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领悟、探究、发现、把握和发展。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知识基础、学习策略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想法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时,教师要以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智,随时、随地、随机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每一份求学的愿望,尊重每一种合理的学习结果,及时捕捉灵性闪现的思维火花,适时给予肯定和激励。
  教学目标要具有思维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和核心,“生命关怀”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思维的层次性。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整体性。语文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只见眼前文本,不见教材系列整体的设计思维,设计类文本的整体育人价值。比如,对小学阶段抒情类文本的育人价值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呈现,使学生依托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逐渐感知并领悟“一般情绪”、“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基础上,丰富其精神生命成长的质量。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使学生在不可复制的课堂生命历程中得到独特的学科逻辑滋养――掌握“情感共鸣”和“情感抒发”的方法,并最终学会一类课文的阅读方法和结构。
  这样的整体设计,使教师逐渐形成教学中的“结构意识”,以这类课型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方法和思维策略来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这类课型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其次,要具有延续性和递进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制订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一类文本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师忽视小学阶段教学的延续性和递进性。
  比如,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写人记叙文的基础上实现小学阶段对小说教学的渗透以及与初中的衔接呢?我们以六年级上册篇幅短小、人物简单的小小说《船长》、《爱之链》等为载体,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爱之链》的教学中,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体悟小说的独特表现手法。
  (2)学习运用“读情节、圈细节、想背景”的小说人物形象品读的方法结构,从多个方面整体把握乔依无私助人的特点,并进行综合评述。
  (3)理解爱之“链”的含义,并懂得: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都要给予无私的帮助。
  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时割裂的思维方式,制订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对文本短期效应的功利追求,把学科学习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进行阶段递进式设计。
  变“散装”为整体设计
  长期以来,语文“散装”的教材呈现方式增大了每篇课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育人价值被削弱。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在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结构化方面加以实践和探索。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是提升学生阅读品位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快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等是课内指导的核心目标。基于这种理解,我们确立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三种变式课:读物推荐课、方法指导课和主题交流课,这三种变式课在低、中、高年段又有独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站在整体综合的教学立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由一节课向一类课进行转换,实现点状到结构化的整体内容的序列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围绕拼音、识字、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听说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学科综合活动等形成了53种课型研究成果。每一种课型都由“育人价值挖掘”、“系列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展开逻辑”、“教学建议”等五部分组成。
  其次,一类课的教学要实现序列化。任何一类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序列化的。所谓序列化,要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是指年段的递进,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发展脉络形成相应的体系。横向维度是从各年段教材中开发出与年段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系列。纵横两大系列有机关联,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比如,对“读写结合类课型”,我们将系列化内容设计为:一、二年级――词句的读写结合训练,三年级――句群的读写结合训练,四年级――从句段向篇过渡的读写结合训练,五年级――着重谋篇布局,关注逻辑段之间联系的读写结合训练,六年级――综合提高艺术加工能力的读写结合训练。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需要我们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整体设计语文教学。只有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了整体和准确的把握,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每一堂语文课能给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带给学生清冽的思维冲击
  过去,教师往往按照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环节转换,教学过程只是单纯教学环节的串联。这样的课堂封闭、机械、单向、点状、被动,失去了对学生成长的真实意义。“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动课堂教学逐渐深入。
  在“生命关怀”的课堂中,语文教师不再拘泥于具体形式和程式化的问题,而是通过丰富的课堂动态调整,指向思维目标的落实,展开深度的教学。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要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思维冲击。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安静地等待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而应不断给予“过程中的点拨和指导”――或是给学生指出新的探究方向,或是打开问题解决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因此而不断深入。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碰撞,生成了以下的互动过程:
  “五谷能长,那歌谣怎么会长呢?”在经过一番讨论后,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些歌谣是母亲从外婆那里学的,外婆又从她妈妈那里学的。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教师随即点穴:“你的意思是说这些歌谣是流传下来的,那文章为什么不用‘流传歌谣’呢?”
  这样一问,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有学生提出:“那里的人生活虽然清苦,可他们依然生活得很有滋味。他们一起编歌谣、唱歌谣,歌谣里有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教师马上提升:“噢,原来他们的生活是这些歌谣的摇篮。歌谣是从他们的心里长出来的。”
  讨论到这里,马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话,我认为五谷是生长出来的,歌谣是孕育出来的。”
  老师再提升:“孕育,多么好的―个词啊,歌谣顿时有了生命。”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共同度过的时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只有在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是师生生命活动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这一理念深深植入每位教师心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 钱丽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43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