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是一个谈“惩戒”而色变的教育时代,但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请允许我们向反对者抛出心中的困惑:好孩子都是赏识教育就能“夸”出来的吗?既然因人施教属于教育规律,“一刀切”地温柔抚慰,就能纠正不同学生所犯的不同错误?佛家修行讲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从小不戒哪来定力,没有定力纵使长大有些小聪明又怎能称得上智慧?为何校园围墙外的惩戒(来自父母的惩戒,法律的惩戒)是天经地义,却要独留校园这一真空断层?赏和罚向来是教育管理的天平两端,在天平失衡之下又如何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过,我们也非常赞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的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对于孙云晓老师提出的“惩罚”,我们更偏向“惩戒”这一定义。惩戒,在《 辞海 》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它是一种教育的补充手段、辅助手段,是“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法律博士谭晓玉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们国家现行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都涉及了“惩戒”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惩戒权,这是一种公认的权力,是我们社会赋予学校的管理职能,学校的老师履行这种权力有其合法性,有法律依据。但谭博士也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制度方面,操作性不太强,实际使用时让教师无所适从,需要对惩戒专门立一个法。”
  那么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本着良好的教育初衷,朝着教育的有效最大化目标,对言行有过失的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惩戒”教育,从而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者去探索实践的真正的教育问题。
  笔者身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德育一线工作者,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着,探索着,对于如何运用“惩戒”教育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也有着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和实践。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家长之手惩戒孩子
  想起以前当班主任时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牛高马大的孩子因不服值日班干部的管教,双方起争执大打出手。当我赶到时,双方已被同学拉开。他却面对着墙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边哭边用自己的头不断地往墙上撞。
  我只好耐着性子蹲下来耐心教育他:“有什么想不通可以跟老师好好说。”没想到他哭得更响,撞得更剧烈了!这分明是反抗和叛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那么不通情理不听劝,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讲台上那粗粗的竹子教鞭狠狠地抽他屁股,定不饶他。但我不能这样做啊,先不说这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教师职业规范也由不得自己那么率性教育。形势所迫,我想起他家就在学校旁边,于是我一边叫班干部看住他,一边拨通了家长电话通知他们火速赶来。家长来了,颇有戏剧色彩的一幕发生了:这孩子远远地看到牛高马大的父亲气势汹汹地朝自己急步赶来,边走边骂道:“有这种事情?既然不要活了,索性帮你掼下三楼去!”还没等父亲走到跟前,这孩子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抓住父亲的衣服连连讨饶:“不要不要,我再也不敢了!”……旁边的我再一次瞠目结舌。
  我们认为孩子之所以嚎啕大哭、头不断地往墙上撞是因为刚刚与当事的班干部起冲突。一旦起肢体冲突,那么冲突的起因已是其次,他聚焦并在意的是在冲突中我吃亏了没有,解气了没有。而被同学强行拉开被迫停止自己的意气行事是心有不甘,满腹的不爽,他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于是宣泄一旦开闸他就不想再关上,反正来的是老师,老师是不能像自己爸爸那样教训自己的,他也就没有受皮肉之苦的威胁。这本身对老师就是一种试探性的行为,若是这次得逞,他下次肯定会故伎重演。
  一些外国教育著作都表明,国外对待学生的惩罚是很自然的事,他们有专门的禁闭室,以供隔离犯错学生,让他们在暂时失去自由的情况下能静静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样也作为家长,我的家教实践告诉我:要给孩子为人处世一个叫做“规则”的框框,他试探着跳出框框时我们要示以警戒。我们不妨自问,我们长大成人后是否对孩儿时几次父母的教训印象深刻,以至后来再不敢犯同样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在《 勇于管教 》一书中提出“家教体罚必须在爱与管教的平衡间进行,只要体罚的理由正确,在孩子明知故犯、公然向父母挑战时可以施行体罚”。家长是学校不在岗的老师,应该是学校老师教育好孩子的盟友,老师在必要时可以借助家长之手为教师不可为之事,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的惩戒。
  2.清官难断家务事――借助学生自行处理摩擦惩戒孩子
  孔令军老师在他的《 如何管出好班级――突破班级管理的四大瓶颈 》一书中提出模糊管理,其核心思想是不与学生在细节上纠缠。
  他认为:“班主任一旦与学生在细节上纠缠上了,就会被细节问题转移视线,导致本该管的事情没有管,而不该管的事情纠缠不清,降低管理效率,造成教育管理无的放矢。所以,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权衡一下: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咱们可以小事糊涂,但大事必须明白。”
  无独有偶,在越城区“名师名班主任”的一次培训上,也有学员提出:作为班主任,有时学生之间的摩擦矛盾可让他们自己处理,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老师深陷其中,只会“剪不断,理还乱”。对此观点我深为赞同。
  一节语文课,我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只见小侯和小骆同学在各自的位置上哭,一问才知道,小骆的自动铅笔前几天不见了,今天偶然之间发现小侯的自动铅笔非常像他丢失的那支,于是就说小侯的自动铅笔是自己的。小侯却深感委屈,说自己的自动铅笔笔管上有开裂痕迹的,这支是自己的。课堂上谁也不肯让谁,看着自己的语文课宝贵时间正在被这件小事无效的拉锯争吵所耗费,于是我叫他们打住:“这只是一件小事,因为一支小小的自动铅笔这样大动干戈弄得同学之间水火不容是没必要的。这样吧,我们先上课,你们也先把这事情放一边,下课双方和和气气地谈谈,自己解决。如果需要老师帮忙就来找我。”这两个孩子表示赞同,我也舒了口气,借此下了台,因为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老师真的很难插上嘴,裁判很难做,因为他们的事情其实只有他们心底最清楚,大庭广众之下既然扛上了就谁也不肯示弱。事后他们没来找过我,几天后的课间,我发现小骆和小侯高兴地玩在一起,于是我顺便问:“你们那自动铅笔的事情解决了没有?”小骆争着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说道:“我让给他了,妈妈说,丢了可以再买一支,也许他的那支真不是我的。”虽然他们最后也只是个模糊处理,但这是个不错的结果。
  通常,在我们农村小学并不太宽敞的教室中会坐着50个左右的学生,他们朝夕相处,产生摩擦矛盾甚至纠纷是很正常的事,学生在产生摩擦后,让学生自行解决双方产生的摩擦是老师信任学生置身事外的精明,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惩戒,在这样的惩戒中,学生学会怎么做人处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3.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心理落差惩戒孩子
  我们身处一线的老师常有切身体会:教育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和美好。我们常会碰到作业不想做、上课不守纪律之类有林林总总缺点的孩子。更让人伤脑筋的是,缺点似乎在他身上扎了根,总是在反反复复时好时坏中与老师的期望抗衡,想要帮他们把身上的顽疾连根拔除很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学生的心理落差来惩戒孩子。
  最近班里有个学生老是不做家庭作业,我总是每天责令他补起来,起先他还趁白天有空抓紧时间补,后来他索性补也不积极了,拖拖拉拉到放学后,被我留下来陪着他补。有时候学生的这种惰性演化成习惯是很可怕的。那天放学,别的同学走了,我平静地来到教室坐到了他的对面,郑重其事地帮他合上了作业本,然后跟他说:“你不愿意完成每个学生的分内的学习任务,弄得每天像是在给老师做作业似的。所以老师通知你,从今天开始,你所有的语文作业都不用做了,包括白天在课堂上做的作业。这可不是老师要剥夺你做作业的权利,而是你自己不要做,老师成全你而已。只是有一点,你需要知道,从今天开始,你让我看到你在做语文作业我都要罚你的,简而言之就是不许你做。”对这一招他显然颇感意外,从来都是老师像讨债一样向他讨作业,现在老师居然顺了他的懒惰干脆不允许他做作业了!
  第二天,我们全班在课堂上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我就故意不把语文课堂作业本发给他,看得出,他看到全班同学都在完成课堂作业,他没得做,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我走过去“不怀好意”地朝他笑笑,没事儿似的关照他:“你自己选择不做作业,你要为自己负责哦!”
  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知道此时此刻他正体验着自己的心理落差,也许他感受到了不能做作业原来比做作业还难受。两天后,我打电话与家长作了沟通达成了共识。第三天他沮丧地由妈妈带着到了我的面前,向我要求做作业,并保证以后都会按时完成作业。那次以后他着实好了一阵子。虽然我也知道转化他不会那么容易的,过一阵子难免会老毛病重犯,但我相信,学生就是在螺旋反复中进步的。不过我也认为“利用心理落差”惩戒孩子的时间和度的把握也是很微妙的,若是时间久了,当他不用做作业的心理落差日渐淡了,成了习惯乐在其中,那只会适得其反了!
  4.各人自扫门前雪――利用后果承担惩戒孩子
  孙云晓老师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说到这里,我们一定会想起一个知名度很高颇有说服力的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这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坏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既然是你,那么你必须赔,我可以借钱给你,但一年之后你必须归还。”于是,孩子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不断地打工,终于挣回了12.5美元。他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自己惹下的祸和烂摊子尽量让学生自己收拾,各人自扫门前雪――利用后果承担惩戒孩子应该是最合理有效的惩戒。学生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定然会引起深刻的反思,对承担后果所付出的代价有切肤之痛,下次自然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要学生自己承担后果的同时,也要注意有些事情不要代替学生作出选择。正如著名班主任王晓春老师所说:“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教师,帮的意识应该强于管的意识。帮是以被帮者为主体的,我要帮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我可以推你一下,拉你一把,至于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那是你的事。”
  午间,办公室走进来一个男同学,捂着肚子。我一看是小程,顿觉诧异:“昨天你肚子疼,老师不是叫来你妈妈带去看医生了吗?今天怎么还疼?药吃了吗?”他显出痛苦的样子跟我说:“早上吃了,中午没有带!”“那需要老师帮你把妈妈叫来还是休息片刻看情况?”我问道。谁知小程同学回答我说:“不知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跟他说:“你不知道的话还有谁会知道呢?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肚子疼的程度,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在农村小学当班主任十余年,发现农村小学的孩子通常惹了事责任意识不强,在面对该自己作出选择时常以沉默或无所适从来回应。我们太需要让他们学会自扫门前雪了,这一点首先得从改变家长和教师的管理理念开始。
  以上是我对农村小学德育中的“惩戒”教育的粗浅的看法和做法,惩戒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惩戒”教育,恰似我们在教育雷池边上行走,在刀尖上跳舞,需要我们在实施时艺术地驾驭,灵性地去把握,继而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不断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心小学,浙江 绍兴,31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0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