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后培训的规模层次不适应新课改需求、工作压力大、待遇差、满意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革新教师编制方法、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定向培养和招聘并强化职后培训、开展城乡交流和校际交流、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奖励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9-0176-02
  
  前言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因此,深入农村教育基层了解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实现优化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目标意义重大。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2008年陕西省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调研数据的相关部分。调研主要围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发展需求与生存状况等方面,采用问卷与座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了师资队伍存在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所接受培训的规模和层次不适应新课改需要、教师工作压力大、满意度低等主要问题,继而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和岗位结构方面。
  1.学科结构不合理。大多农村学校没有体、音、美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据统计,农村专门从事体、音、美教学的教师总的比例不足0.09%,远低于基本要求。主要原因是因为体、音、美专业的学生以城镇学生为主,就学成本高,投入大,一般不愿到农村去工作;农村教师总体上工资待遇低,加上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差,这就导致农村学校对这些紧缺学科的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另外,目前城市偏向的教师编制制度与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大量村小和分散教学点存在的实际情况相违,加重了农村教师编制与数量的不足。因此很多学校的教师编制缺额很大,一些学校就把仅有的编制名额优先用于解决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教师吃紧问题,所以出现了原本就紧缺的学科教师更加紧缺的情况。
  2.年龄结构老化。据统计,目前我省小学阶段56~60岁的教师有9047人,初中阶段56~60岁的教师有3880人,61岁以上的教师有430人,这些年老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8.6%以上,在偏远山区学校老龄教师问题更加突出。教师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山区小学,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大多是80年代初民办专正的,目前职称和工资已达到较高阶段,他们缺乏继续深造的动力,致使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3.岗位结构不完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校医、生活教师、工勤人员这些岗位全部没有正式编制。由于编制问题,几乎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生活教师与工勤人员都是临时外聘,工资主要由学校支付,待遇较低,人员流动性很大,难以保证工作质量,这对农村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
  (二)教师培训的规模和层次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类专业培训的层次和规模不够。据统计,近一年内有57%的教师至少有一次机会外出参加过专业培训,而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师占到43%。教师参加的培训中,县级培训占21%,市级培训占16.3%,省级培训仅占4%,而国家级培训仅有0.7%的教师参与。高层次培训机会极其有限必然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影响到农村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导致满意度低
  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据统计,52.3%的教师兼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职务,48%的校长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加上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大多数教师存在隐性的工作时间,如备课,处理学生违规事件,公开课等都使教师的工作量急剧增加,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部分学校,一位教师同时任教多门学科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以某一初小(1―4年级)为例,该校共有41名学生,正式在编教师仅有两名,全部课程由这两位教师进行包班教学,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压力之巨大。
  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工作满意度低。尽管教师基本工资发放已由财政直发,但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工资福利问题反映仍较大,一是基本工资之外的补贴因无经费来源不能落实;二是学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在农村中小学,办公条件艰苦,因为校舍紧,危房多,不少教师在学校甚至连一间宿舍也没有,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生活方面,教师们住房紧张、就医条件差,尤其是山区县学校教师,普遍反映看病吃药很不方便,很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工作积极性很受影响。
  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石,解决我省教师队伍问题的重点在农村。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必须采取“积极倾斜”政策,探索新的解决思路,加大改革的步伐。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清除顽疾,革新教师编制方法
  教育部于2002年6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具体标准由各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从文件本身来看,其特点是仅仅考虑了师生比一个维度,缺乏素质教育理念,缺乏城乡均衡发展导向,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数普遍少于城市。
  鉴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的情况,核定编制时应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生源分散的特点,实行分层次多标准编制方法。1)多重标准设置教师编制。对学生在400人以上的学校可以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进行教师编制;对400人以下的学校建议按班级比进行教师编制,按班级设置教师编制要分层,建议中心小学按1∶1.9设编,教学点按1∶1.2设编。通过多标准设置教师编制来解决规模较小学校因编制紧而出现的包班、包学科现象。2)按岗位设教师编制。对农村中小学的体、音、美和计算机教师应单独设编,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单独设编,对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工勤人员、校警等设立专门的岗位编制。生活教师编制严格执行《陕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27条。
  对老教师实行提前离岗制度。对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教师实行离岗不离职的政策,发放相应的提前离岗补贴,以此解决教师老龄化的问题。
  (二)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要留住农村教师,让他们安心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就要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的事业成就感,使他们能找到作为农村教师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一方面,要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有条件的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心乐教;另一方面,要落实对农村教师进行生活补贴和支教津贴制度。由省市县区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补贴和支教津贴。尽快落实工资改革政策,根据农村学校所在位置的生活、交通、医疗卫生和邮电通讯条件,加大在山区工作教师的补贴;凡对口支援到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从事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校长和教师,可享受农村边远地区工作津贴和生活补助、交通补贴等。
  (三)定向培养和招聘,强化职后培训
  建立农村紧缺教师定点定向培养制度。严格执行《陕西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对于农村学校紧缺的体、音、美等教师可委托我省有关院校定点培养,采取服务五年学费全免的经济政策,吸引那些爱好体音美专业但又无经济能力完成学业的同学投身农村义务教育。
  对农村学校的教师实行定向招聘,建立服务期制度。建立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制度,选拔优秀本科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实行支教三年以上职称晋升年限相对缩短制度,鼓励高师院校毕业生奔赴农村基层教学一线。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一是以县为单位实施集中的教师继续教育,开设骨干教师培训班、新任教师培训班、教师基本功培训班、体音美培训班,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保证每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脱产学习培训的机会。二是非集中的校本培训。以学校和乡镇为单位,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聘请主讲教师等手段,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继续教育。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自学、考察进修等形式,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计划,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整体素质。三是继续坚持送培下乡制度。针对农村中小学无力承受较多经费和教师教学任务重的现实情况,应加大送训下乡力度,以乡镇为单位,利用(下转193页)(上接177页)周末、假期时间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区别于对城市教师的培训,要针对农村教育的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四)开展城乡交流和校际交流
  因为知识的更新较快,农村中小学教师如果不及时接受培训就会故步自封,不利于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针对现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现状,一方面要加大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向城市教师观摩和学习的机会,这种现场学习较之听报告更有实效。应鼓励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进行结对互助,这样农村教师可以定期到结对互助的城市学校进行观摩和交流,也可以使农村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常态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创造机会鼓励不同学校的教师自由选择结对子,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定期合作交流,对此学校需要相应的记录和评价奖励措施。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们走出校门结交朋友,又能扩大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和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五)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奖励制度
  农村教师队伍中不乏一些优秀教师,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和创造热情是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在教师群体中树立高质量并具有示范性的楷模,发挥“领头羊”的积极作用,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教师奖励基金”,专门用以表彰和支持那些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在具体分配奖金的过程中,政府要向工作在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倾斜,把他们作为表彰和资助的主要对象。同时,可以由省政府出资设立“教学明星”评选活动,每年对每个区县的十名优秀教师授予“教学之星”的荣誉称号,评选过程尽可能覆盖所有年级和学科。为了能够真正公平地选出“教学明星”,最大程度地体现民主和公平,可以采取广泛推荐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候选人材料。学生、家长、同事、校长和其他相关人士都可以直接向“教学明星评选服务办公室提名,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把他们认为最有能力、智慧和成就的教师推荐出来,然后由优秀教师组成的评委会作出严格的审核、筛选和表决,最终产生获奖人选。这些“教师奖励基金”获得者和“教学明星”不仅能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会在全社会扩大其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丽.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4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