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有效教学 培养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亲自验证,与他人交流合作等环节,可以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其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使学生想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想探究。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维果斯基认为,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在一次篮球兴趣小组活动中,林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大组进行分组练习,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男生、女生组各能分到多少个?
  生1:可以平均分,男生9个,女生9个。
  生2:我认为这样不合理,应该是男生要多,男生分10个,女生分8个。
  生3:凭什么男生要多,应该是女生10个,男生8个。(男、女同学开始争论。)
  师:谁来说说怎么分比较合理呢?
  生4:我认为按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几个,人数少的少分几个。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按人数的比例来分比较合理。……如果男生有25人,女生有20人。男、女生两组各分到多少个?
  良好的情境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想探究的重要条件。这个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从平均分引入按比例分配,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就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适当给予引导帮助,提供感知材料,使学生能探究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来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变传递结论为引导发现真知”。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向。例如:教学圆柱体以后,出示一道题:工厂车间要生产一种铁盒,李师傅设计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棱长9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请你们想一想选用哪种方案来制作既省料,盛东西又多,并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心理再需要,他们兴趣盎然,气氛活跃,通过计算,获得问题解决,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建构而主动获得。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新知的思维材料,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而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
  在我区一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研究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课伊始,教师谈话导入由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把收集到的数据16、38、51、20、1、1495、3、210014、35、532等板书在黑板上,当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这些数能不能分别被2、3、5整除时,教师及时提供了研究材料,要求学生从0、1、2、3、4、5、6、7、8、9中,任意选取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并填入提供的表格。看一看:组成的这些三位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根据学生的反馈,师生填表如下:
  接着组织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能被2、3、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当有学生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时,教师没有及时肯定,而是追问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见,当学生表示没有异议时,要求学生自己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0或5的数,看看这个数能否被5整除。用同样的方法得出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过程,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共享信息资源,使学生会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来获得知识,在倾听他人观点的同时共享信息获取学习资源。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建立长方体面、棱、顶点等概念,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面的特点,并通过合作制作长方体模型,探索棱和顶点的特点,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每小组一张表格)。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甚至开展讨论与辩论,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从而学会探究。
  四、体验学习成功乐趣,增强自信,使学生爱探究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通过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会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如果他能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要得到加强,学生便会从“会探究”逐步变为“爱探究”。
  在“比例知识的应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给海峡体育馆广场铺设文化地砖设计方案,我设计了“星级设计师”评选活动,所有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设计中,对他们的每一种设计,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并鼓励他们设计出更加漂亮的方案。根据他们的设计方案,我评选出一星级设计师到五星级设计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体验到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陈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36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