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话语基调与《红楼梦》中的称呼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话语基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的语域理论的三要素之一。在此基础上,Poynton将话语基调具体化为权势(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ed involvement)三个因素。本文试从Poynton所分的话语基调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丰富的称呼语,揭示话语基调对于称呼语选择的制约作用,同时尝试将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 基调
  
  1.引言
  称呼语的使用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同时也反映社会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的系统和功能,而称呼语也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基调是语域中的一个变量,与语场、语式一起构成语域概念[1] [3]。基调是指交际双方的角色、相互关系及这种关系的协商,它是人际功能在语境上的投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境与语言使用之间有互为预测的关系[1][2] :一方面可从语言使用情况推知交际双方的角色和对人际关系的调节意图;另一方面又可根据情景语境的基调分析解释一些语言使用现象[4] [2]更系统地提出基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角色、控制或权势和社会距离。Poynton细化了语域中构成因素之一的话语基调,分为权势、接触和感情投入,其中每个因素都是一个连续体。Poynton认为交际双方如果地位平等、接触频繁、感情投入程度高,所用的语言一般是非正式的;如果地位悬殊、接触不多、感情投入程度低,所用的语言是正式的。
  本文以上述理论为依据,也从权势、接触和感情投入三个因素着手,分析一下《红楼梦》中称呼语的使用。
  
  2. 语料分析
  2.1 权势
  权势在交际双方的分配可以是对称或不对称,即交际双方可能平等,也可能不平等。这在《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中尤其表现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贾母,是贾府的“太上皇”,她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财富上都拥有着绝对的权势。贾府的其他主子们象贾政、王夫人、王熙凤都尊称她为“老祖宗”或“老太太”。贾政在朝廷中做官,是家中的二老爷,王夫人、熙凤等称他为“老爷”。王熙凤是贾府的实权人物,深得贾母、王夫人的信任,掌管经济等管理大权,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等都尊称她为“凤姐”,而很少称她“链二嫂子”,把她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其他很多例子也印证了权势对于称呼的影响。
  2.2 接触
  接触是指通过平时的交往对彼此所了解的程度,可以理解为是否知心。知心与否可以是在每天的耳鬓厮磨中产生,也可以只是因为找到彼此的契合点,比如相同的籍贯、相同的行业、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评价和意识等。体现在称呼语上在于称呼的亲切与否。
  钗黛之间的称呼改变可以为例。因为宝钗为人处事比较豁达,再加上才貌双全,黛玉对此耿耿于怀,最触动黛玉心头之痛的是人们所谓的“金玉配”之说。因而黛玉对于宝钗的械备之心由来已久,相处之中有种隔阂和排斥。但从第四十五回互解金兰语后,两人关系已称知心,称呼上也有所显示。在第五十回里,大家都在芦雪庭争着联诗,只有宝玉落后,被罚去跟妙玉索要红梅,要来后,宝钗说道:“…琴儿和颦儿云儿他们抢了许多,我们一概都别作,只他们三人做才是。”[7]622颦儿是黛玉的小名,叫起来很是亲切。
  2.3 感情投入
  感情投入不是因为长期频繁的交往或者是彼此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的一种知心,而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注入较多的情感,比如长辈对于子辈的疼爱,或者因为爱屋及乌等。
  例子是主子对仆人不比寻常的亲热。宝玉因为金钏儿的死贾环在贾政面前告了状,遭了一顿毒打。王夫人因为心疼就叫了宝玉的贴身丫鬟问话。袭人就劝着要宝玉搬出园子住,因为宝玉大了,园子里的姑娘们也大了,怕有什么闲言碎语。王夫人因此称袭人为“我的儿”,原因是王夫人十分疼爱宝玉,袭人又是为宝玉好所以才提出这样的建议,王夫人很是感激,同时这也是王夫人认同了袭人成为宝玉的小妾,认同了别人对于袭人的评价。
  
  3. 结语
  文章从基调的权势、接触和感情投入三个角度对《红楼梦》中称呼语进行了举例分析。从权势的角度看,《红楼梦》中的称呼语集中体现了权势对于称呼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封建文化制度的体现;从接触的角度看,称呼语会随着接触的加深而有所改变;从感情投入的角度来看,感情投入程度高,称呼比较亲切,显得不正式,而感情投入程度高的,称呼会生疏。本文只从语域的一个方面--基调浅薄地分析了《红楼梦》中的称呼语,希望能抛砖引玉,对这方面研究做出启发。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78.
  2.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as a Socio-semantic Perspective[M].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4.
  4. Hasan, R. What's going on: a dynamic view of context in language[C]. In C. Cloran et al (eds.).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 New York: Cassell. 1996.
  5. Poynton, C. Language and Gender: Making the Difference[M].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1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