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读书为什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最近参加了一个有关阅读的培训学习活动,结束后,一些听课老师与我谈起感受。说到主讲者一年至少几十本书的阅读量,他们颇有些惭愧与疑惑:是否应该学主讲者那样去读那么多书?但时间不够怎么办?教师可以读哪些书?怎样去读?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有一位老师直接向我发问:“陈老师,您一年会读几本书?”我思索了下,不算纯消遣的小说,现在大约是一个月一本,所以回应“一年会读十本书”。这样一说,他们看到我这个体制内职称可能已算到顶,而且成果也不少的教师,读书量也不是那么夸张,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接着,我也就着大家的疑惑,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教师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与知识的积累,读书的多少并不能和教师水平的高低简单画等号。对于做出一年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这样行为的教师,我不否认其中有能高效读书的精英,但其中也一定不乏“刷屏式”读书者。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读书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情境与条件。教师读书不应简单以数量多为目标,读是一个方面,吸收与内化是另一个方面。除了读书之外,教师还要承担教学工作和家庭责任,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一个说自己每年读五六十本书,另一个说每年读十本书,我宁愿相信每年读十本书的那个教师是把书真正读进去的。
  教师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素养,而不是无固定目标的“地毯式轰炸”阅读。我认同教师需要吸收杂一点的观点,因为君子不器,教师的人文底蕴总是在广博的阅览中建立起来的。但是,事物总是辩证存在的,教师同样应该注重基于专业的阅读。广博的阅读与基于专业的阅读,必然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中螺旋存在的阶段。如果一个教师只有广博的阅读,而没有基于专业的阅读,必然缺乏学科研究的视野与能力。恰如一个音乐教师只是广博地去读《乌托邦》《大秦帝国》《万有引力之虹》等,而从不去读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郭声健的《艺术教育论》等,那么,这样的音乐教师极难成长为优秀教师。同时,即便是非教育类书籍,教师读时也可以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从字句处读出教育的道道来。
  教师读书是为了留下心灵的履迹和交流的幸福,而不是随生随灭的雁过无痕。近几年,我参加了王丽琴博士组织的民间读书团队“心世界读书会”,大家一起共读,读后一起交流心得,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三本书,一本是夏昆老师的《教室里的电影院》,因为我任教的艺术课也有电影教学的内容,所以对比夏老师的电影课后,我写了读后感《电影课、艺术课及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发表。一本是保罗・福塞尔的《格调》,读完也立即写了体会。这些读有所得的文字,一方面留下了我读书的履迹,同时,也为在更广的交流平台上分享成果提供了“载体”。还有一本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完却总是文思凝滞,王丽琴博士建议我应该先去读费老的《江村经济》,再读《乡土中国》,这样的读书顺序更佳。这就是读书有伴的好处!
  教师读书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绝不是为了能在高谈阔论中刷存在感,而是为了把书中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服务于教育实践。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既是为了成全自我的个人行为,也是为了服务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教师读书的价值一步步提高并显化于:提升自身素养,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推动学科与课程的发展,带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影响区域的风气行为。如果一个教师读书的“果实”连自己的学生与课堂都没有“享受”到,那么,这样的教师读再多的书也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作者系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现供职于上海市祝桥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5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