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环境中能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也可以是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江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裤子标价10元,上衣标价11元。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大家能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算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江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是把每件裤子和衣服的钱加起来,然后乘以3,即(10+11)×3=63(元)。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最后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30+33=63(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内容,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这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击掌回答。”学生“啪―啪”击了两次掌,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老师这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啪”击了一次掌,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我肯定了大家的判断:“对,是半个。那么,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样,学生对分数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主题,尤其要富有趣味性,能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加工数的,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通过魔盒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输入“b10”之后“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新奇有趣,应该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堂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著,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时,老师拿着一捆共1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个小组分的一样多,但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之后学生经过新一轮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
  [2]杜紫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8,(9).
  [3]张国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教师, 2013,(27).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3253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