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数学能力接续化培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接续化培养是中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改革推进的研究要素,必须从小学、初中、高中三级层面和个体发展需求层面认知接续培养,结合各层次特点和教育体系内部层次上的“接与续”, 衔接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师生情感和环境过度、教学评价内容和考核形式,重在“接”贵在“续”,不断探索实践,对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数学能力;接续培养;新课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渐次改革,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日益改进,中小学数学教学随之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结构。同时伴随教材版本的多种化,各地各级教育教学的课改解读、跟进的不同,学生数学能力呈现参差不齐、同曲异工的局面,特别是将要进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也随之均出现了良莠不齐、高低悬殊的现象。因此,适应数学新课标改革,接续解读数学教学一体化思维,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接续化,设计完成新生数学学习顺利过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数学能力接续化培养是数学新課标推进的研究要素
  (一)数学新课标的概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无一不与数学息息相关,是其他科学和体系的最重要知识支撑,包罗万象、无处不在。伴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基于数学模型的现实信息化实现,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关键学科。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能力提升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更高等级教育教学奠定坚实而时效的基础。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从1996年提出,1996年至2001年处于课程改革萌芽及其酝酿阶段,实验稿于2002年推出,2016年正式在辽宁省提出,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新课标是一个三行十八列的二维图形,三行分别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十八列则是新课标目录下的18门课程。其中,数学学科的一列是非常重要的一列。
  数学新课标,充分考虑各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二)各年龄段学生应对数学新课标改革的现状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和生理特征不同,对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运用能力也不尽相同。
  小学生具有新奇、好动、注意力有限、容易兴奋、善于模仿等特点,对新知识的引入容易接受,形象思维好,沟通容易,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于学习数学,兴趣很高,这种心理状态对学习数学相当有利。初中中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正从半成熟趋向成熟,初一热情积极、初二逆反不羁、初三烦躁徘徊,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难度的增加,功课的增多,且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慢慢消退,从而降低了数学学习效率。高中阶段,离开之前的严格管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度,让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数学课程内容的海量增加、学习任务强度和密度成数量级的增长,让学生一步落后,步步延迟。
  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乃至高中数学是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中学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续。三个阶段在课程目的与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存在差异。往往许多学生在小学时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课程难度增加、学生成绩差距增大,到中学后兴趣慢慢消失,最后产生厌学的念头。这一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数学教学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接续化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者的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成绩提升的可操作性具备极大的空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界影响少,较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数学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了解,不再感到好奇新鲜了,因此相应的动机不如小学生那么强烈。小学生学习态度好、重感情、对数学活动能积极主动参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中学生由于心理上和生理上正从半成熟趋向成熟,相应情绪敏感、压力增大,自尊心强,学习主动性下降,沟通障碍加剧。特别是高中阶段如果缺乏审题解析的有效方法和严谨计算的推导策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和实践,造成对数学学习抵触,数学能力不足,恶性循环,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接续化培养的新理念
  接续化培养立足新课标体系,通过衔接与融合,以二维交叉为特性,构建小初中、高中三个层次的纵向与横向的开放、衔接、融通,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的系统培养;接续培养贯通小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方面的衔接,培养丰富了新课标改革的内涵,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体系的新发展。   二、中小学数学能力接续化培养的措施
  (一)数学能力接续化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脱节:
  1. 课程过度僵硬、教与学认知方法的脱节
  小学阶段识记多,分析少,逻辑思维训练严重不足,不少学生在初一阶段对逻辑思维还是模糊不清,图表等辅助手段的掌握能力较弱,对条件推导会但不精,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甚至对学过的知识点的连续性欠缺,不能正确理解题意,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学习方法。
  2. 课程设计变更、教与学学习手段的脱节
  小学阶段的主要是说、读、看图、做游戏等教学手段;直接过度到中学的任务型教学手段,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反应滞后,数学的学习兴趣缺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关联其他课程的能力不强。
  3. 沟通不畅,教与学环境转换的脱节
  小学生往往按学生生活环境区域划分,步入中学之后,环境变化交叉,不同教育背景、家庭基础学生混杂,校园环境、教师、同学变化,数学教材、教法内容变化、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衔接,更忽视了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
  (二)数学能力接续化培养的对策和方法
  1. 衔接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
  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可经常参与小学数学课的教研活动,熟悉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明确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相同相异处,找准衔接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梳理、复习、加强或跳跃教学。同理,小学教师也要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特点、要点和变化,做好对接整理编排。
  2. 衔接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
  初一高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延续前序阶段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新初一、新高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性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目标教学。
  3. 衔接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低阶段高年级教师应培养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高阶段低年级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衔接师生情感和环境过度
  尽量多地让学生接近和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数学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视同仁着重表扬,少指责和精于批评,多鼓励、勤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
  5. 衔接教学评价内容和考核形式
  评价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入学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高阶段刚刚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低阶段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计算,又要考虑分析;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数学能力接续培养作为现代教育體系内涵的新发展,一方面满足了数学对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与结构完善、融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新课标改革的实践需要。重在“接”贵在“续”,其丰富的内涵特征是各级数学教师对此进行不断探索实践的原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张浩.新课标的形势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2]韩业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内蒙古教育,2018(12).
  [3]臧永建.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要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7).
  (责任编辑:张华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6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