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边城》为例在整本阅读中培养高中生思辨能力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整本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程的任务之一,整本阅读无疑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思维发展与提升”则是新课改之后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课堂实录,通过一定的策略研究,尝试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边城》;整本阅读;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来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整本书的阅读正式列入课程内容,并且要求高中三年一以贯之。这让笔者眼前一亮。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整本阅读”也不同于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只教教材的“碎片式阅读”,它需要教师宏观统筹,整体把握,它要求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和解读,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整本阅读”时做了一些尝试,着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 名著是培养思维品质的沃土,读懂是基础
  整本书阅读开始之前或阅读期间引导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材料,写作背景,创作过程及成书之后他人的书评,社会影响等。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进而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评判作品的客观依据。作品的影响和他人的评论有助于学生矫正自己思维的片面和偏颇,并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边城》的教学为例。在阅读之前,先给学生看了电影,那优美纯朴的画面,凄美纯粹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然后热情高涨的查资料,潜心读文本,认真领悟,读懂,读透。这是学生形成自我个性化解读的关键基础。
  二、 深层次阅读,读思结合,是思维提升的关键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基础阅读。对整本书的作者、主题、背景等进行大致了解。第二层:检视阅读。对整本书快速通读,大体了解本书内容。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全盘阅读整本书,强调专注于理解。第四层次:主题阅读:阅读与之相关的更多整本书,并进行对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可以看出,整本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前三层是基础,而第四层的阅读是整本阅读后的理性思考与总结的升华。这也是整本阅读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一环,往往会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灵的感悟。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也是这样。真正的阅读是伴随着思考进行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加强引导,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允许学生质疑,并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阅读来自我解惑。
  在《边城》的整本阅读中,在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笔者跳出以往篇章式阅读中经常用的“人物美,环境美,人情美”的设课思路。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是谁造成了这个爱情悲剧?为什么?
  学生们的思考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条:
  1. 爷爷造成的,因为爷爷随意的拉郎配,乱点鸳鸯谱。致使大佬负气出走殒命,二佬愧疚离家,翠翠空首渡船。
  2. 翠翠造成的,因为翠翠在爱情面前态度的不明朗,躲闪,不敢正视,不主动争取,导致爷爷误会她喜欢大佬,才出现一系列错误的举动。
  3. 顺顺造成的,是顺顺逼着二佬娶王船总家的女儿,致使二佬离家远走。
  4. 傩送诗人气质的浪漫造成的。在傩送知道哥哥也喜欢翠翠的同时,决定和哥哥用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他对翠翠的爱没有用明朗的方式表达,致使一场追爱游戏变成了悲剧。
  5. 是所有人的“善”导致了这场悲剧,爷爷的爱,兄弟之间手足的爱……
  通过上述来看,学生显然都有过自己的用心思考,但还只是浅层片面的思考,理性的意识还没有被激发出来。于是笔者针对上述回答,继续追问:爷爷为什么会干预翠翠的婚事?翠翠在爱情上的躲闪,不主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性格缺陷吗?顺顺嫌贫爱富吗?“善良”是应该摒弃的品质吗……这个悲剧有现实意义吗?
  三、 厚积薄发,联系现实,交流碰撞,激荡出思辨的火花
  所谓的思辨能力,它不能仅仅停在思维层面,还应该能触类旁通,转化成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能力。所以整本阅读的最后归宿是回归到现实,为当下服务。即使是对性情的熏陶也应该是适应当下生活的健康的情感的熏陶。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了设计了上述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思考阅读。最后通过激烈的讨论,思想的碰撞,又得出如下结论:
  1. 爷爷是出于对翠翠的爱。这个无父母关爱的孤女,爷爷怕她步上她母亲的后尘。年老体弱的他只是希望翠翠在他离世后衣食无忧的过活。爱,本身并没有错误。现实意义就是,长辈和晚辈之间需要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盲目的伸手代劳。
  2. 翠翠是个自然人,触目青山绿水,是大自然长养了她心地纯明如水。翠翠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跟风,树,日,月,跟绿水青山一样的生命现象。她对二佬的感情是一个生命天然的萌动。她无母亲姊妹等女性的照拂,身边没有人和她说过情爱的事,她的懵懂不是她的错。
  3. 顺顺在大佬死后,依然没有对爷爷说过一句责怪的话。顺顺对爷爷和翠翠的隔阂,是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受到伤害后一种正常的反应。《边城》人物的善,淳朴,相邻朋友之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男女之爱甚至妓女和嫖客之间的爱都是纯粹的。“善”不是“恶”之源,不能被抛弃。而这一点對学生的引导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明辨是非是思辨的前提。
  四、 对话作者,知人论世,提升思辨高度
  作者是作品的母体,作品的解读离不开对作者的剖析。课程到最后时有一个学生说:为什么大佬在知道翠翠的心意后,不去接受碾盘,成全二佬和翠翠?笔者适时让大家把整理出的沈从文的资料展示出来,互相交流,展开激烈的辩论。然后得出如下结论:
  1. 《边城》里的人都是听凭自己的心去生活,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不会委屈自己去做出改变。
  2. 沈从文独有的悲凉,是孤独的。沈从文自称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他天生的悲剧情怀使《边城》必须是悲剧结局。
  综上所述,笔者不是企图学生在《边城》中学到多少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一本书就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只是在探求整本阅读中如何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逐步提升思辨能力。总体来看,整本阅读要以学生的思考为主,教师做宏观把控,微观调整。而在作品的选择上要精、要细。每部作品有一个切入点即可,挖深、挖透即可。
  作者简介:
  杨艳,辽宁省盘锦市,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7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