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解决中的认知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堂中的每个学习领域都应注重问题意识的渗透,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本文旨在从学生认知心理、情感发展的角度谈如何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认知 情感 教育
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动态循环系统,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切合学生认知心理,扫清学习的心理障碍,定能够提高教学实效。
一、由爱牵引教育,优化解题心理氛围
众所周知,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能更多参与,更多体会对话的平等,更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不但利于消除病态的自恋和自大,而且学生会愉快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行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交往中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每个人都有健康的自然倾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着真诚、信任(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的发展和潜能的实现。教师若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相信欣赏每位学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惬意,师生间便能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喜怒哀乐完全溢于言表。学生长期处于积极的教师期望氛围中,内心便会产生愉悦情绪,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信心主动参与到紧张的创造性学习中。
二、创设愉悦情境,匹配解题心理需求
从认知与情感相融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称为认知心理匹配。如何构建学生认知心理与数学问题材料间的“匹配”,一直被人忽视。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在带领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往往要给学生一个惊喜(情感心理学上称为“超出预期”策略),学生表现出乐于接受、乐于探索的状态,解决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或者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注重问题呈现的顺序,匹配学生的认知心理的话,学生解决起来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先与学生比赛“看谁最快写出能被3整除的数”,再通过设置教学“陷阱”,引导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假设——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到推翻假设,引发认知矛盾,并再次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避免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分析解决过程,提高解题接受心理
教学中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许多学生自制力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心理素质较为弱化,情绪极易波动……而学习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等,这确实给学习数学加大了难度,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想学好数学难以想象。当呈现出的问题使大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問题的心理过程,一种问题表征方式不凑效时,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将心理表征用数学语言符号过程写出来、画出示意图,或列出表格。其实,这是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学生对解决问题模式的识别,以及确定以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一旦一种策略计划受阻,要及时调整,来用适宜的方法再尝试。当一个解决方案结束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核查、验算、评价与反思,理解某一方法的适用性,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至关重要。经过鼓励,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并通过展览成果等方式给予激励,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久而久之,学生对背景新、问题长不再感到可怕。当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跳-跳,摘得到”",否则得适得其反。通过有挑战性问题训练,他们会慢慢克服畏难心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学习,合理构建解题策略
教学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不同结果的问题等,需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每个人都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吸取营养,同时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同意见提出争议;既努力使别人赞同自己的看法,又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自主学习、而且是认知的交换、思想的启迪,也是情感的共鸣、个性的发展;更是对课堂教学人力和时空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应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解题策略或及时更换策略。在同一单位时间里,一个大课堂转而化为十几个小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空间。例如,《圆周长》一课,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群体间竞争,让学生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组织自己的语言质疑、讨论,根据别人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改进学习方法,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合理建构解题策略,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效地交融时,教师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感化与陶冶学生,又能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获得高峰体验与情性修养,更好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落实探究过程 深化策略教学——以“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为例[J]. 华建东.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9期
[2] 策略教学让“解决问题的策略”走向深刻[J]. 徐军. 教学与管理 2018年29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7年度开放课题《小学“乐活”数学教学实践研究》,批号:KC-2017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