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问题,设计好核心问题会使课堂主线更加清晰,会让学生的思维更有聚集点,会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地落实。而“核心问题”的设计应注重串联数学知识脉络,应注重突破教学重难点,应注重抵达数学本质,设计好核心问题能给足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核心问题;设计;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但设计的很多问题往往缺少核心问题的牵引,存在“零散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课堂教学以问答式推进,造成知识点的支离破碎。第二,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数学学习显得低效。第三一些教师所提的问题存在浅显化的现象,起不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通过以上三种现象,教师有必要学会为每节课精心设计并提炼出一两个核心问题。因为核心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它能改变课堂冗长、繁琐、低效的情况。而其他问题往往由核心问题派生出来,或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设计好核心问题,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生思维就有聚焦点,学习的主线就能更加清晰。
  既然核心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作用那么大,那一线教师要如何设计核心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善找知识联系,设计“核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读透教材,创造教材,注重寻找知识联系设计核心问题,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小姑,一方面,可以统领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将本节内容中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从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队列表演(一)”时,便可抓住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以点子图为“桥梁”设计本节课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想一想,圈一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14×12的结果吗?在点子图上圈出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利用点子图提供给学生相应的直观模型支撑、帮助学生描述、分析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然后在展示交流时,教师强调:“请结合点子图说一说你是怎么圈的,怎么算的?”这是通过抓住点子图的圈法与计算方法的联系而设计的又一个核心问题。要让学生借助点子图来阐明算理,直观模型与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使深奥的算理让学生看得见、说得清。
  而后,利用表格与点子图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第三个核心问题:表格中每格的数是怎么得来的?求出的是点子图中的哪一部分?然后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将点子图嵌入表格,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表格中的四个数与点子图中的四个部分一一对应。帮助学生沟通点子图、算式、表格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算理。
  2.确立教学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一节课中的知识点往往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教师在了解知识点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依据教学重难点来确立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熟练计算分数乘法。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多次利用面积模型可理解算理,借助数形结合,感受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课堂伊始,教师提问:,你想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算式÷2,÷3,÷4。教师追问:÷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进一步归纳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观察以上3个算式,哪些能利用图一下子找出它的结果,教师抓住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设计这个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发现÷2和÷4这两个算式的分子和整数是倍数关系就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做分子,分母不变,很容易通过图来得到计算结果。然后÷3呢?,当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时,怎么办?这引起了学生的矛盾冲突。此时,教师抓住难点提出核心问题:÷3,当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时,怎么办?然后让学生用图分一分、画一画。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画图发现÷3等于×。而后教师追问:÷3为什么变成×?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思考,进而通过表述上升为对计算方法的理性认识。此核心问题的设计,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种“认知冲突—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自由表述”的模式是“登山式”的多元化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抓住数学本质,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可以是指针对概念的本质内涵所提的问题。对于数学概念教学而言,涉及概念本质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历程中的一次重要拓展,这一内容由整数到分数,是一个数系扩展的过程,这对学生有限的认知而言,充满了挑战。课堂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分物品这一生活情境入手,通过平均分4根鸡翅,2杯饮料和1个披萨,引导学生多层次感知“平均分”,直击本课的概念本质,为下面产生分数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提问:“半个披萨用哪个数字表示?”(生1:0.5,生2:不知道用什么数表示)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后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但学习它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这半个披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从中间切?”这个问题直指分数意义的本质。然后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描述,有学生说:“半个是把一个披萨切成了两半,拿出了其中的一半。”教师再追问:“这个是半个,这个也是半个,它们的大小是怎样呢?”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核心问题,直指分数的本质——平均分。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一半就是把1个披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二分之一。当然,让学生仅通过用反复的语言描述以达到对二分之一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接着,教师引入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模式,首先是准备的材料很丰富: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纸片(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房子、花瓶);其次,引导学生用涂一涂、画一畫的方法表示出二分之一,经历了实际的平均分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大小一样吗?形状一样吗?那为什么都阴影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能有效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刻领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以此揭示分数的本质内涵。
  分数的本质是平均分,正是因为教师在分数的本质意义上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活动,才让学生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在数学思考中对分数的本质意义进行了构建。
  总之,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问题,设计好核心问题会让课堂主线更加清晰,会让学生思维更有聚集点,会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落实。核心问题统领下的课堂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核心问题”的设计应注重串联数学知识脉络、突破教学重难点及直击数学本质等。
  【参考文献】
  [1]徐微英.设计核心问题 引导数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05)
  [2]张路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问题的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4(03)
  [3]陈华忠.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09)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基于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XB17-5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9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