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特点及应用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高中地理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基础依据,其编写对于课程教学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浅要探讨其编写的依据、特点、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编写 中图版 特点 应用建议
导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教师们追求更多新颖的形式,却忽略了教学最基础也是最好的依据——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紧密相关,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辅助完成好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本文,笔者将以天津地区目前使用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浅要探讨其编写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新教育改革的理念,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故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从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要求。教材的编写便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三维体系。
二、教材编写特点
1.知识构架与编写内容特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分为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两大模塊。必修部分包括《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选修部分包括《选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涵盖了“科学”与“社会”各知识领域的内容,知识完整全面。必修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干。
教材在整体编写内容上呈现以下特点:
(1)“一条线”、“三大块”、“六补充”的格局。即以“人地关系”思想为主线,贯穿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知识模块之中,以六大选修模块做补充,充分实践了新课标的理念。
(2)降低知识难度,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
(3)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社会的新发展。加入了环境问题、旅游、政治地理、农业产业化、3S技术、海洋开发、城市新区等前沿内容,更加与时俱进。
2.编写形式特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形式体例较为独特。教材在体例安排上是按照章节顺序来进行编写的,在每节课设计上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特色的栏目,每章前设有“课题”;每节前设有“探索”,正文开始设有“学习指南”,节后是“案例研究”;中间穿插“思考”、“阅读”等等。
教材在编写上采取了两条主线同时进行的编写模式,笔者将其总结为“双轨模式”。即由“探索”、“学习指南”、“阅读”、“复习题”构成的“预习——学习——复习”的课文系列;和由“思考”、“活动课题”、“案例研究”构成的“探索——思考——实践”的探究系列。这种双轨系列的编写形式,很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上的整合,在教学应用中也有很好的引导辅助学习效果。
三、教材编写的优势与不足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使用比较广泛,笔者对比了这四个版本的教材:
以四个版本教材的《必修1》为例,中图版的字数13万排在第三位,但是插图有130幅居首位,活动探究、课题案例数目更多,其优势明显:
(1)注重知识的整合,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2)加大图片比例,提高读图绘图能力要求,文字、图像密切配合。
(3)案例丰富,重视自主探究和学生活动,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以及能力的锻炼。
这些优势更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改革呼应,但其不足在于,文字过于浅显,有些知识点到而止,解释欠清,对于初识地理的学生而言,需要额外补充很多知识,仅靠教材是无法完成全部教学的,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
四、中图版教材的教学应用建议
建议一:注重知识的整合,理清教材脉络结构,在授课时适当调整前后知识顺序。
例如:中图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寒潮》,其成因为冷锋天气系统,故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其整合至第二章大气单元——天气系统部分作为其实例应用进行讲授,加深理解,使知识网络更系统清晰。
建议二:运用归纳和对比法,加深教材知识横向纵向联系。
建议三:将教材内容活化,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建议四:注重教材中图形、实验、探究、思考、讨论等模块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综合能力,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建议五:注重课堂的即时训练和课后作业的布置。
可以通过例题、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作为教材的补充,进行教学评价,实现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 王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2、3[J].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7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