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此背景下,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视自身角色,做好角色转换,以学定教。基于此背景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角色转换;策略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数学课本内容进行了改革,同时也对数学教学目标及教学理念进行了改革。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数学教学需转向到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来,要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转换。但此背景下教师怎样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在教学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是此次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做教材开发者
以往教师都将教材奉为经典,认为教材是不容置疑的,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搬,只是教材的一个复制者。新课程标准规定教材为数学教材有效资源,尽管当前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很重视学生实際情况,但是总体来讲,当前几个数学版本来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1)教材在编写上考虑的为学生一般性。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是做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但是学生不是简单的机器,而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明显差异,尽管教材编排照顾了学生特点,但所照顾的只是学生一般性,没将学生差异性体现出来,因此说教材并不适合每个学生。(2)教材在编写上存在滞后性。尽管数学教材每隔几年就会重新编排一次,但是依旧存在时间上的相对滞后性,不能对当前生活及时反映。而数学是同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内容上需与时俱进,这样教学中才能有效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倡数学教学需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需能因材施教,为学生讲述生活化的数学。新课改的这些数学教学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不能一味照搬教材,教师要变为教材开发者,教学中立足教材,教情、学情有机结合,结合生活实例对教材适当调整,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适用,带领学生真正步入数学殿堂。
二、做教学组织者
以往数学教学教师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都是围绕教师意愿展开的,课题教学多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是课堂附属,无参与教学权利。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改变原来教学主宰者地位,要变为课堂教学组织者。教学中需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教学中教师需做到:(1)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地位。教学中教师需尊重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需站在学生立场,成为同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从学生学习水平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2)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参与时间及空间。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追求快节奏教学,而需多给学生留白,为学生预留思考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而教师只要对学生探究进行调控引导就好,将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及扶持者
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小,理解力差,教学中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将所有知识点都嚼碎后再喂给学生,向学生逐一讲解知识点,就像学生的一个保姆。其实呢,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保姆式的授课只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只会压抑学生个性思想,让他们养成惰性思维,如脱离了教师便不会学习。所以教师需转变学生保姆这一角色,要变为他们学习上的有力扶持者及促进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独立思考,要带领学生展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探究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技能。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利用手中工具画一个任意圆,并将其剪切下来,让他们对此圆周长进行量取。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将圆在课桌上滚动,做好标记,对桌上圆滚动一周距离进行测量就可以了。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条绳子将圆绕一周,然后对绳子长度进行测量就可以了。学生通过讨论实践获得了很多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学生尝试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告诉学生他们的这些测量方法都可以,但是如果我们要建一个圆形花坛,花坛很大,并且要在花坛外围一圈栅栏,这样的要怎样测量呢?此时学生上面的那些测量方法便显得束手无策了,面对学生探求的目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很快求出圆的周长。然后再将周长公式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深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学习,树立新理念,践行崭新教学模式,对教材有效开发,对课堂教学合理组织,对学生扶放有度,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才能构建出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角色转换与师生互动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16):139.
[2]于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1):77.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