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阶段德育教育中的“严”与“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严”与“爱”德育教育要注意他们的自负问题,注意他们的嫉妒问题;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拒腐抗病的能力;也要注意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应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符合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学阶段;德育教育;“严”与“爱”
   一、 引言
  关于教师工作能力提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教师能力提升理念,提升路径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涉及提升教师工作能力的指标体系方面,目前统一的表述尚未形成。各国改革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俄罗斯学者认为提升教师工作能力的重点是培育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个体。法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着重强调发展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严格对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提升培训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日本学者更关注教师的信仰、师德、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等。英国教育学家埃利奥特(Elliott)认为在一线的教育者的厘革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身在一线的教育者是课程改革的行为主体,教师不去積极参与变革,改革便难以展开。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时理应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积极践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活动、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美国教育学家克伯莱提到,完备的知识体系、熟练的专业技能、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教育观念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等皆是出色的教师理应具备的。欧美发达国家为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主要有三大途径: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改革教师工作评价体制;反思式教学。综上,国外学者们对于课改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教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但是,在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关于提升德育学科教师工作能力的研究比较匮乏。
  二、中学阶段德育教育中的“严”与“爱”的现状
  受传统“填鸭式”教育影响,中学德育教育者参与新课改的水平较低。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德育教师们在较短时间里就完成了教育态度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因此,课改专业术语人人都会使用。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教师们对“严”与“爱”理念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非批判的层面。首先部分教师对“严”与“爱”理念的接受、认同在绝大程度上出于对外界压力的屈从、被动地接受而非完全理性分析接纳的结果。其次他们对“严”与“爱”理念的认识比较粗糙片面,导致在实践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比较严重。例如,关于自主学习,“严”与“爱”的理念是让学生着眼于未来的创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选择和探究的能力,学习生活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部分老师的理解太过随意,觉得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单方面的任务”“教师完全撒手、无须指导的学习”而不会综合各种自主学习、非自主学习的表现,深入理解分析自主学习的含义、目的、实质,而给予对应的干预。而德育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处在传统教应试育区,本身不愿意接受“对填鸭式教育的否定”对自身教育模式的否定,所以当粗糙了解认识新课改后,认为新课改是飘在空中,过于理想不切实际,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水平的提升,“重知轻能”的思想仍根植于一些老师心中。总的来说,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文化传统下,部分德育教师对“严”与“爱”理念的整体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严”与“爱”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包装性。
  三、中学阶段德育教育中的“严”与“爱”的相关指标
   (一) 中学德育教师学习能力指标
  现代社会,知识传播的途径远比以往多,如今的青少年所拥有的知识量颇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需要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而且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升是其他能力提升的基础。较其他学科而言,德育学科囊括经济、德育、文化、哲学四大模块,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经济态势,德育局势等均动态发展着,德育学科知识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新,因此德育教师更应该主动追问“我所掌握的知识过时了吗,我所筛选的案例时效性强吗?”中学德育教师自发自愿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升学习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扩充学科理论知识成为刚需。与此同时,在经济科技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个性也截然不同,德育教师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了解学情,提高“严”与“爱”实效性,还需不断扩充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
  (二) 中学德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指标
  新课改视阈下,中学德育老师需要养成求新意识和提高求新能力。新课改对德育老师的教育方法,内容均有创新务求。创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能执拗于课本,“创造性使用教材应依据思想德育教材的特性及思想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把握好内在性、外在性、探究性三个维度。”所以创新使用教材不仅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还需我们跳出教材,在社会实践里找寻素材对教材做以补充。中学德育教师提升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累积素材,注重“严”与“爱”实效性,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加强学习者对德育“严”与“爱”的认可,自动参与“严”与“爱”。求新求异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中学德育教师建立起批驳精神,拒绝迷信权威、迷信书籍,养成开放性思维,直面矛盾,敢于发表反对的看法。中学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寻找问题的所在,当发现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不相吻合的时候敢于去批判去质疑,认真分析,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批判精神是创新能力的支点,对中学德育教师大有裨益,它能促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并思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德育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时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新使用教材,密切联系时政,不断扩大教材的内涵,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方法,拒绝故步自封,博采众长的基石上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旭东.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孙会.关注优秀生的成长[J].现代特殊教育,2009(2).
  [3]陆亚红.“瑕也掩瑜”——谈如何看待与培养“优秀生”[J].天津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杨巧霞,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8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