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生活化科学课堂策略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是学生开启学习研究科学大门的发力支撑点。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长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笔者从课堂导入、教学情境、课堂活动三方面简要论述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的创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策略;研究
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是学生开启学习研究科学大门的发力支撑点。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长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导入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导师可以延续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科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如果学生看不出主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就失去了积极探索的欲望。
课堂导入有很多方式。“游戏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然而,大多数教师仍然停留在“上节课我们学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种导入模式。如何将导入生活化?也就是说,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于学生已经知道或熟悉的现象,提出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但又说不明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例如,在教学碘的性质过程中,让学生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他们试图通过看和闻来分辨它们。最终学生可能会说它像碘。他们在医院里见过,可能是消毒用的。这时,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他拿起面前的棉签,把碘酒浸在手指上。他告诉学生我们手上通常有很多细菌。我们必须确保可以用碘来消毒。这些似乎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细节,但这正是教师们为以后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的地方。老师指着桌上一半的馒头说:“这是我今天早餐剩下的一半。这馒头绝对干净,一点灰尘也没有。”在手指接触时,学生发现馒头上有许多蓝色的手印。老师表示惊讶,要求学生们找出原因,并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实验来证明是他们手上的碘把馒头变成了蓝色。本环节巧妙地运用了碘在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功能的自然引入。学生们发现了问题,然后开始探索活动。学生们完全感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问题。课堂上的科学学习也是对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的研究。因此,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堂导入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当中,如何巧妙地引入生活现象,如何将课堂场景尽量贴近生活,都需要借助生活情境的建立。在生活场景中,既能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又能帮助学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实验探究而言,它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使学生能够实践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科学原理。然而,如果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对事物的理解上,而不知道它的原理。如果老师再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实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实验探索的顺利进行。
例如,当研究表面张力时,学生可以用一杯水和一枚硬币进行实验:硬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首先,学生们会思考这是怎么可能的。硬币很重,只有非常轻的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硬币被放置在水面上,确实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水面似乎是一层薄薄的水膜在支撑着硬币。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它是无数个聚集在一起的小水分子构成的。或者在研究溶解现象时,让学生想象当他们的父母在家煮咖啡时,咖啡粉是如何消失在水中并与水融合的。进而思考:咖啡粉如何能更快地溶解?搅拌能加速溶解速度吗?热水是不是比冷水快?引导他们看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课堂活动生活化
作为一名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对学生也有一些敬畏和期待。例如,在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的新知识之后,组织了一次活动,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米从稻壳中分离出来。学生们为了取得胜利,展示了他们的力量。
有的用手把大米一粒一粒挑起来,有的用嘴把稻壳吹走,有的用筛子筛出大米,有的把它们放在筛子里,再放进水中溢出稻壳。显然,最后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洗米方法。这种将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设计的竞赛环节,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再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沉浮、风等科学知識,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让科学教学活动更贴近生活,回归自然,真正让科学回归简朴,服务生活,鼓励学生主动体验课余生活,勤于观察,积极思考,增强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因此,它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研究和理解。
陶行知主张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教育的地方。教师必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科学课生动活泼。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他们正在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和生成性的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互动。我们不能忽视这种互动,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有意识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教基二,2017(2).
[2]魏文杰.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3]昝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J].俪人,2015(18).
[4]公绪凯.浅议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暗[J].华夏教师,2016(8).
作者简介:
梁晓红,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8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