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微写作教学方法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微时代已经正式来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微信、微博、微支付、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一系列网络新媒介与新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微写作悄然走进了高中语文课堂,给高中写作教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微写作给高中语文教师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对此,教师应结合当前的教学要求,积极探讨微写作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写作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激发写作积极性,培养微写作习惯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有些学生甚至对写作产生了厌烦情绪或者畏难情绪。对于高中生来说,兴趣是提升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效的主要动机,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推动写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知识和技巧进行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随时积累优美词句,或者摘抄一些精彩的片段,在日后写作时应用到文章当中,再融入一些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来提高写作水平。
  微写作的字数要求相对较少,比较适合学生记录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各种事件和心情。但是,从年纪上看,高中生正处于即将成年但尚未成年的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心理状态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微写作教学的过程当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秉持一种努力进取、积极奋进的状态。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点作为学习基础,将日常生活当中和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那些难忘事情随笔记录下来,使微写作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为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布置开放式题目,提高微写作价值
  当代高中生的个性特点普遍较为鲜明,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推进,教育系统也在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鉴于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在微写作教学活动当中,应鼓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引导学生阐述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微写作虽然对字数的要求不高,但命题性较强。在传统的写作教学当中,“我喜欢的×××”“我家的×××”是最常用的命题形式,这无疑对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造成一种束缚。在微写作教学当中,教师要打破这一束缚,在布置作文题目时不必过于具体,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方向即可,通过这种开放式命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微写作视为一种与他人交流的渠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从而创作出思维特征更加鲜明的作文。
  三、组织实践性活动,积累微写作素材
  高中生学业压力比较大,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忽略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与实践操作的机会。这就导致高中生在进行微写作时面临着缺少写作素材的问题,结果文章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要有策略性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微写作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真情实感,进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到作文命题之后,迅速构建起写作思路,創作出一篇富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安排学生朗读自己的微记录,微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新闻、景物或某一事件等。朗读完毕后,教师要针对文章内容给予适当的点评,一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二来拓宽全班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大家的写作素材。
  四、培养创新性思维,拓宽微写作形式
  微写作具有取材灵活和命题范围广阔的特点。因此,要想让学生体会到微写作的乐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打破思想上的层层束缚,从而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当中,享受到那份唯有写作才能带来的独特乐趣。教师在开展微写作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尽量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体现出微写作教学与其他学习任务之间的差异性。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课》为例,文章的结尾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沉思,只说了一句:“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样的结尾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不妨以此作为起点,让学生想象一下在放学之后文章中的人物都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给学生布置一篇续写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微写作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对于当代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广泛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出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14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