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革命指向教育的本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活动,是一项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事业。而不断改革的课堂正体现出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文中分析了理想的课堂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课堂的改革。
  关键词:课堂状态;课堂改革;文化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指出: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九大报告提及的关键词:文化79次,创新59次,教育43次,科技17次,人才14次,学习8次。我们看到时代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更强烈,呼唤创新人才,创新是要真学习,有内动力支持的学习,有情感投入的学习,有内心响应的学习,有学科价值体验的学习。学习的发生是多维度但课堂是主阵地。课堂革命,势在必行。
  一、 理想课堂的状态
  当前的课堂教学还留有深刻的“应试教育”的痕迹,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样貌的真正形成,无论对于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经历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复杂多变、见效缓慢。
  教师应从“灌输式”中走出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要关注他们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真理,体悟世界,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生成的伊甸园。教育应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解题高手,而是促成他们更好地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教育应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在课堂上,师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共同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甚至与编者对话。课堂的对话在充满泪花和欢笑中进行,在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言语中进行,师生在幸福的体验中对话,展现绚丽的生命。
  二、 课堂如何革命
  (一) 改课堂就是改文化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迷人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他们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相合作。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是师生平等积极地交流、对话的场所。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创新、关爱、思考的课堂生态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从监督走向合作,从管理走向服务。在北京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小学学习期间,有新教师汇报课、模仿课,老教师职评课、研究课,数学教研主任和分管教学副校长都听了30节左右的课,校长每天只要在校逢课必听,逢听必评,似乎听到教师成长的拔节声。中关村一小通过打造“融合课程教室”,改变教室文化,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暖的家的味道:将讲台拆去,在地面上铺上泡沫地垫、沙发软垫;将没有装饰的空白墙变成展示墙……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二) 改课堂就是改关系
  我们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同时也要促成他们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从猫捉老鼠的关系到互相欣赏通力合作的关系;改变学生和学生的关系,从独立作战到团队共生的关系;改变学生和自我的关系,重塑自我,自我管理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于什么样的人在培养。
  教师是课堂的总导演、设计师、主持人,课堂是知识场、生活场、生命场。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提出也做到了“让儿童站在学校最中央”“让儿童站在课堂最中央”。一年级的孩子自行组织主持升旗仪式,有板有眼;一年级的孩子在“百日加油站”家长开放日活动站在课堂最中央,我们似乎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三) 改课堂就是改课程
  课程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课程就像跑道,孩子们就是奔跑者。我们应该推崇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玉泉小学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编写以工具性为主题单元的《玉泉语文》,集全国十几套教材为一身,提出海量阅读大量识字少量练习,《玉泉引桥数学》更是给予孩子脚手架。为满足孩子们的高级认知,在中科院校区开设了超学科课程——以未来为中心的“蚂蚁梦工场”,脱胎“综合实践”,超越“综合实践”。适性课程生本化,以“儿童为中心”,开设“十大好玩课程”,自主选修课程190多门,实现了有序、有效、有趣的课程革命。
  (四) 改课堂就是改评价
  评价是“北斗系统”,评价引领发展,评价促进发展。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而今天在“教育性评价”的理想与“选拔性评价”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鸿沟。在北京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小学,我们听了一节数学优质课,通堂只学习一道例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班三十多人基本都有机会描述观点,放手、示弱、利用,扎实有效,不禁拍手叫好,当我们为这节课在评优中教学环节不完整而担忧时,教研主任出示朝阳区的课堂评价标准,重点是“1.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2.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3.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4. 学生参与活动的基本学习习惯;5. 学生参与活动的学科性学习习惯”,于是我们释怀了。
  课堂改革,从教室萌生,从教室出发。课堂不再是文本的解剖室,而应生动与生活对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知識的储蓄罐,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实践者。构建富有磁性的生命课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让课堂真正指向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杨文秀.教学相长 构建理想课堂[J].名师在线,2018(27):4-5.
  [2]耿姗姗.《课堂新常规》:通往理想课堂的新路径[J].江苏教育,2018(50):43-45+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