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课程理解和课堂呈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备的素养,规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为此,学校课程需要回归儿童生活的本原,教学需要指向学生學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走向“转识成智”,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本原;学力提升;“转识成智”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26-03
  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备的素养,描述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规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站在这一视角观察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我们会愈发体会到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为目标,引领学校课程回归生活的本原与学习的本真,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经历与体验,让“人的发展”在学校生活中真实发生。作为一种综合素养与跨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其价值与意义,才能在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去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才有可能有效落实。
   一、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本原
   在“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旨归下,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一个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学生需要一个“不唯知识”“不唯能力”且“不缺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必须立足课程整体育人,打破课程分科教学碎片化的倾向,将课程有机整合起来,让它们产生联系,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系统思考,整体考量,形成核心素养。
   这种跨学科乃至融合各学科的课程,不仅需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还原事物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状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世界,全面发展。这样的课程,融进了儿童的生活,丰富着他们的生活,成为促进他们一生追求美好的原动力。有了这样的“融合课程”,课堂教学就不会满足于追求学生的分数、成绩以及标准答案,也不能止步于简单的背背、抄抄的练习,就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以我区东湖塘中心小学“童真四季”课程为例,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抓住一年四季的自然本质与儿童的率真的契合点,创造与自然的四季紧密对接的校园四季生活,努力给予学生相应的生活方式,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乃至世界的渴望,让他们在与纯美的自然相吸相触相融中自由的生长。这种强调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融合,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课程具体实施中,学校以“四季”为主题,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充分挖掘“四季”的自然性、人文性、文化味,通过重组、取舍、补充、拓展和调整现有课程内容,寻找“自然四季”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对接点,凸显儿童在四季中的经历、体验、学习与成长,形成“童真四季”融合课程内容体系:春之醒、夏之趣、秋之韵、冬之暖。通过“1+X”的方式,形成丰富的课程实施方式,“1”可以理解为基础性课程的实施,“X”则是一种顺应学生个性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探究、延伸、应用乃至走向校外的广阔生活。这样的课程,努力还原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整体、多元的发展。
   二、教学指向学生学力的提升
   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真实学力”,既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能够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谋求知识、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关联与统整。
   指向提升学生学力的教学,首先,要创设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学习发生在情境之中,课堂需要一个强大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卷入其中,愿意深入探究,尽情言说,引导他们思考、讨论、理解、探索,“走进”学习之中。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伊始,教师出示灰椋鸟的图片以及文中描写:“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学生在直观的欣赏与朗读中,走进刺槐林、走近灰椋鸟的愿望油然而生。此时,让学生去找文中打动“我”的画面,学生很自然的就会直面语言,走进文本的世界。在概括文中画面,选择喜欢的画面品味时,让学生参与其中,或是“呼朋引伴”的灰椋鸟,或是“盛装表演”的灰椋鸟,学生既能够内化课文的语言,同时又在活化自己的感受。这样生动的教学情景,学生始终倾情参与,并努力展现富有个性的学习智慧,有效提升了语文能力。
   其次,需要通过自主建构的学习活动推进教学的深入。学生学力的提升在活动中,在经历中,在解决问题的有效体验中。为此,要强调真实的体验,强调基于教学活动本身生发的真切体验,强调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产生关联的体验,追求深刻的体会,真心的认同,真情的表达。
   再次,鼓励个性化的呈现学习。比如,语文教学,不只是言语表达,不局限于听说读写,还可以用呐喊表达情绪,用动作表达状态,综合运用观察、记忆、思维、创造等战线学习的过程与收获。既要创设机会来表述个体形成的经验,也要不断改造和重组语文学习经验,使教学的呈现丰富而热烈,儿童的表达自由而畅达。
   三、学习走向有效的“转识成智”
   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支点和主要渠道,课堂学习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个性、全面、可持续的助力。立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认知性素养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教学中依然存在“知识授受”的惯性,要想真正走向培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指出的:“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教学,应该努力促使学生经历着真实的学习过程,习得关键能力,走向“转识成智”。
   为此,一是让有意义的经历真正发生。这就需要把学习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的原有认知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二是主动的创作者。由此可见,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关键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再是简单的学习符号或静止的学习材料呈现。比如:笔者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中,想象小骆驼再次遇到小红马,让学生讲故事,或分角色表演,学生主动参与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此时,学生就在经历着这样的又一次相遇,他们会把课文中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表达,会把学习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有真实的感受,会很亲近这样的历程。“好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具体说说?”更是推动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去体验,在真实的经历中完成学习的过程。
   二是让积极理解真正发生,在学生学习经历中,展开多维度的优质的教学对话,不断地倾听、讨论、表达,学生就会“以心悟之”,就会逐步逼近知识的本质,不断发现相应的规律特征,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经验。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中,当学生探索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后,很自然的就想要探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此时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也探索出后,老师直接问:“16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问题的跳跃性非常大,这就需要学生合作梳理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而当他们找到多边形边数与连接顶点分成的三角形个数的关系的时候,也就是找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解决方法。
   三是让实践运用真正发生,将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力运用到相类似的或者紧密联系的“彼时彼地”中,以此获得学力持续发展,同时内化为素养,转识成智,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文教学中,“爱是什么?”让学生在文中发现,并尝试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学生由“妈妈生病后,仍然不忘给爸爸包饺子的诺言”,“爸爸匆匆赶往医院的脚步”,写成“爱是简单的承诺,爱是急切的脚步声”。由此让学生全文批注,写出文中真爱的事件。于是,一个个饱含诗意的场景,转换成了一行行诗句。而在这样的实践中,简单而又沁人心脾的爱,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有了与文中映儿同样真切的感受。
   如上教学,因为找准了学生语言运用点,同时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展开实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共鸣,走向了自我理解,产生并深化着对话,学习的意味很浓。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习,找准实践运用点,寻求轻松愉悦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实践的愿望,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儿童学习的地方,成为素养萌芽、生长、养成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收获生长的乐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