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学反思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物质环境与组织文化,教师掌握与熟练应用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师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反思意识与反思动机,教师已经具备的教学理论素养。由此得出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改善学校物质环境,营造组织文化氛围;注重反思方法的学习,科学选择、熟练运用教学反思方法;培养教师反思意识,激发其教学反思动机;注重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培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反思素养。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意识  反思方法  反思动机
  近年来,随着教育地位的提升与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教师能力问题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教学反思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较难发展的教师能力之一,它的变化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不仅是教学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反思性实践的教学决策者。自从肖恩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以来,有关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得到很多教学实践者的青睐。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当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教师专业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教师教学反思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与方法
  1.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与特征
  在教学领域最早引入“反思”这一概念的学者是杜威,他认为反思能够引起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有目的探究,产生于直接经验情境中出现的困惑和怀疑,是一种专门的思维形式,具有持续性、主动性和周密性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肖恩提出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并深入研究了反思性实践,但他的研究忽视了社会条件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只注重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及过程。自此,在教师教育领域反思性实践思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有关教学反思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如伯莱克从哲学视角提出“反思是从自我之外批判性的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其指向包括:从多视角分析和审视教学、教学情境及教学改革的学校情景;有效联系理论、经验及实践;理解教学广泛的道德与社会基础。
  由此得出教师教学反思的特征:其一,教学反思产生的最初动机是困惑和怀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阻遏时,教师就会思考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解构已经做出的计划、决策及结果,并以新的形式进行重构。其二,教学反思是一个从系统的视角进行省思与批判的过程。教师在质疑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来对自身教学活动中的意识、理念、情感、态度及行为等进行严肃的回顾与梳理,从而达到统整的目的。其三,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主动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责任感与主体自觉的强烈驱使下不断与学生、同行进行交流或学习先进理论,及时体察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在教学上不断完善自我。
  2.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观察学习。将他人经验以反思的方式映射到自己身上。在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观察教学活动,有助于深层理解教学、学习中暗含的隐性知识、解构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并将他人的实践经验通过反思映射到自己身上。二是实习课。主要有反思性教学与微格教学,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结起来。实习课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学习者将先前学到的教学理论通过在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有效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并构建成个人化的经验。三是叙事研究。就是让反思回归到教育现象本身,常见的形式有自传、反思日记、案例分析等。该方法用来描述和反思日常中教师的专业生活,强调专业生活中教师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其独特的教学体验。教师的教育叙事不仅能够为自身构建反思对象,还可以为审视自身提供合适的机会。在抽身离开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叙事时,教师就会深刻地思考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个人化观念,并以诘难与追问的方式来发现叙事背后所隐藏的教育内涵。四是行动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嵌入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教师不会再直接根据课本进行教学而无任何的怀疑,而是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策略及模式的使用,更加注重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后果,将注意力从技术理性层面向教学过程层面转移,从注重教学技能向注重教学实践过程及其中蕴含的教学原理转移[1]。五是构建反思共同体。为教师的反思活动构建广域的对话空间。该方法由具有不同背景的教师形成一个多元对话空间,这些教师会对教学实践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在不同理念与观点的冲撞中,寻求个体对具体教学实践情境的不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的物质环境与组织文化
  学校环境作为影响教师教学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与组织环境。首先,从物质环境来看,主要指学校的各种物质性存在与构成,即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的物质环境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与多样的方式方法,拓展教学反思内容。不完善的物质环境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如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时,通过给学生观看视频、倾听音乐、欣赏图片等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知识自身内部的结构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如果学校的相关设备不健全,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就无法使用该设计,而健全的技术手段与工具,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学校的无线网络及为教师配备的办公电脑等设施,为教师通过网络来查询各种资料提供了便利。其次,从组织环境来看,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有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和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師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时会受到学校制度环境、教育价值取向等的影响。例如,处于学校教育观念核心位置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调控着学校的组织管理、办学定位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等。当学校以学生成绩与升学率为价值取向时,教师会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来选择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并以此判断教学的成功与失败[2]。   2.教师掌握与熟练应用教学反思的方法
  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是方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反思方法,并依据一定的操作标准,合理处理反思内容与过程,使方法得以准确高效地运行。在具体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一般在不同的阶段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开始阶段的时候,首先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要用观察法、提问法、文献分析法、叙事法等方法来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在反思的总结阶段,则要采用进行反思总结、写反思日记等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概括与总结,总结出初步的反思结论,抓住问题的关键,为下个反思周期奠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内容、注意事项、使用范围和遵循的原则等,教师在选择反思方法时要分析与考虑多种综合因素,做到会用与好用。同样地,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来说,教师要在教学周期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概括总结每一个周期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具有的优点,总结出初步的反思结论,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教学反思方法,而不是在下一个教学周期再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使用了不合理的教学反思方法而给教学反思带来的不良影响。现实中,有许多教师都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因自身能力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却不能很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进行比较深入的反思,往往存在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极容易给教师带来挫败感[3]。
  3.教师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反思意识与反思动机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勇气、意志力和责任心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都属于动机层面。在管理学中,认为可以影响和改变个体行为的两条途径分别是满足个体的动机和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行为动机。由此可以看出,要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正需要,首先就应该激发或满足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动机。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没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反思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学校也没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条件。这样,教师会因缺乏教学动机而出现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情况,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下降,教学质量降低。只有当教师具有强烈的内在教学反思动机时,教师才有可能会开展相应的教学反思,并勤于和乐于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反思型的教师承担着教学决策的责任,其教学决策一般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做出的,通常他们会反思已做教学决策所产生的行为结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所做出的决策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一种直觉的、自发的方式产生的。对决策型教师来说,尽管教学反思是他们身上很有价值的品质,且很多时候这种反思是通过不成系统的记忆或对某一事件的偶然观察进行的,但如果教师能在此基础上不断保持自身内在的反思动机,即长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则教师的教学反思价值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4]。
  4.教师已经具备的教学理论素养
  这里的教师理论素养实际上就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知识理论素养,即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与所教学科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的能力与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从批判性的视角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的思考与审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之前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即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素养,来发现并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具有的优势,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和丰富教学知识与经验。从另一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以实际问题为聚焦点的,在聚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而在做教学决策之前,反思型的教师往往能够做到深思熟虑,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决策,并以此来判断在今后出现类似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就能够用独特的视角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自觉运用自身已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来反思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与教学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现实情境中,有很多教师存在对教育理论理解的偏离与浅陋,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迷茫和困惑的状态。因此,教师只有从理论的层面来探讨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才能探寻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5]。
  三、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有效策略
  1.改善学校物质环境,营造组织文化氛围
  首先,不断完善学校的物质环境,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学校应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健全的教育教学设备,例如,先进的现代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便利的无线网络等,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创造优美的校园建设环境,让教师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其次,创建良好的组织,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提供良好的氛围空间与和谐的校园文化。例如,学校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不断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搭建教师合作交流共享平台,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会。学校还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机构,让教师群体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开展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和备课,讨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享教学反思經验及教学中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等。而教师需要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以及与他人在工作中和谐相处,能够在繁忙之余抽出有效的时间来认真思考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已经获得的经验,在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让反思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2.注重反思方法的学习,科学选择、熟练运用教学反思方法
  选择科学、合理、适合的反思方法,有助于增强教学反思效果、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教学反思质量。目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课堂实录反思法。该方法能够使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再现当时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再现来帮助教师清晰回顾和充分认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一种是教后记反思法。该方法要求教师采用案例评析、教学后记等方法来记录教学过程中感受深刻的细节,从而让教师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重复使用。另一种是阅读新知法。该方法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搜集需要解决问题的有关信息,通过对这些相关信息的阅读与分析来获得新的认识和看法,学习名家名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为自己解决问题提供新的见解、方法和方案。还有一种是行动研究法。该方法要求教师将反思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将之前的反思结论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方法的训练,掌握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反思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自己的反思结论,提升自身教学反思能力,从而让教学反思为教学实践服务[6]。   3.培养教师反思意识,激发其教学反思动机
  激发教师的反思动机,让其认识到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所在,还能够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实现自我的发展与成长。因此,要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反思动力、培养教师反思意识,让教师在头脑中真正认识到有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样教师就会自觉地增强自身教学反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教学反思积极有效地融合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之中,将反思视为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另外,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往的教学反思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既涉及学生认知层面:对学科文化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学习状况。又涉及方法过程层面: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使用和课堂变化状况。还涉及情感态度层面: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创新意识的增强、科学价值观的形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全方位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更好地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整体教学质量[7]。
  4.注重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培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反思素养
  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丰富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参加知识培训、阅读理论书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等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可以透过现象表面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从更高的理论层面来分析问题的关键。教师的在职培训能进一步完善有关教学反思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通过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而当前的教师培训存在忽视教育理论知识与反思技能的培训,仅关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培训的倾向。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知识理论,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培训;要注重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合理的教学反思方法与科学的教学反思技能;组织教师参加群体教学研讨活动,在互相交流教学反思方法、技能与共同分享反思经验的过程中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素养。只有当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时,才能认识到自身教学中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能准确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01).
  [2] 刘特.浅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9).
  [3] 徐晉华.阻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之反思[J].教育评论,2016(10).
  [4] 杨鑫,尹弘飚.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教学决策者[J].全球教育展望,2017(05).
  [5] 雷浩.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12).
  [6] 郭俊杰,李芒,王佳莹.解析教学反思:成分、过程、策略、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14(04).
  [7] 李明军.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8).
  [作者:赵潇(1979-),女,河南郑州人,新乡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2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