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鲁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其小说作品《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等,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分别从自尊与自卑、梦幻与现实以及疯狂与呐喊三个方面入手,对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感悟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作品;人物形象;心理内涵
鲁迅,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其小说作品中刻画的诸多人物形象,虽然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多次涉及心理学内容,但是学界对此却一直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施蛰存才将性心理相关理论引入到鲁迅小说研究工作中。从某种程度上讲,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未局限在特定范围内,因此对于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内涵的研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
一、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自尊与自卑
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从心理学这一角度入手对其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以及极具趣味性的课题。笔者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如孔乙己、阿Q、爱姑、伯夷以及叔齐等,从自尊与自卑这一角度出发,对小说人物自身的心理互动关系展开探究,以此来进一步领会鲁迅先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揭示的“灵魂的深”。比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中,详细刻画了一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的读书人,并且记录了主人公逐步走向没落的悲剧过程以及该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阅读本书,可以看出孔乙己由于自卑以及在卑微社会地位影响下产生的盲目自尊,所以他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与骄傲,成为一个“可怜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提出,让一个人在人群中来去自如,但是无法得到这一人群中任何一分子给予的尊重,那么他便会随之产生一种怒气,甚至是无可奈何的绝望[1]。孔乙己坚信“唯有读书高”,以及作为读书人所产生的优越感,使其盲目自尊,“怎与这短衣帮计较”“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均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这一说法。“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极具讽刺意味。
二、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梦幻与现实
对于鲁迅小说人物形象自身心理内涵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鲁迅文学研究工作中积累成果最为丰富的课题之一,笔者从梦幻与现实这一角度入手,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也可以理解为从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鲁迅先生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以此来获得更多愉快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诸多文学爱好者和学者,习惯性地将鲁迅先生称作“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这一说法在侧面上说明了鲁迅先生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和运用,是揭示人物“灵魂的深”的重要工具。比如: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通过对阿Q“革命”梦的细致刻画,可以看出阿Q的“革命”梦均有着现实依据,借助梦这一形式充分表达出主人公的期待与向往。这一人物心理描述方式,不仅将阿Q政治、经济以及私生活上翻身解放的一系列要求清晰地体现出来,同时进一步表现出阿Q农民小生产者自身不可抹去的狭隘,对于这一时代背景下封建观念进行了讽刺。
三、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疯狂与呐喊
疯狂与呐喊也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之一,在许多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其中最典型的小说作品包括《狂人日记》以及《长明灯》。以《狂人日记》为例,该本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迫害狂”患者,由于幼年时期有了严重乃至驚骇恐惧的创伤性经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压制下使得自身的惊惧经验逐渐转变为“焦虑性期望”,最终在虚妄的呐喊中得以痊愈的故事。对于这本小说的研究,相关学者普遍认为作者忽视了狂人幼年时期所受到的创伤性经验对于后期“精神病”产生的影响。然而,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恐惧中往往会寻找某种取代,同时希望借助取代作用而对自身产生保护。正是因为狂人幼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才使得他在日后的三十多年中养成了“凡事须得研究,才能明白”的心理。比如:狂人虽然“精神分外爽快”,但是他可以立刻警觉地告诫自己凡事需要“十分小心”,只有避免与外界危险事物过多接触,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安全。弗罗伊德曾经说过:“焦虑似乎是曾带来过危险恐吓的以往事件的重演。”[2]在深入剖析狂人这一人物心理内涵时,狂人所体现出来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依附于任何一种新近的、特别是异常的事情上。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复杂程度颇高的心理活动产物,不仅带有鲜明的意图,同时还是一种自觉的形式。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针对小说人物形象对其发生的心理事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描述,生动描绘了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鲁迅善于通过内心独白这一手法,深入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中人物形象心理特征的研究,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凡,王吉鹏.疯狂与呐喊: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内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6):58-61.
[2]王吉鹏,宋凡.梦幻与现实: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内涵[J].华夏文化论坛,2013(1):222-228.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