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规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山市实验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规划,围绕定位课程价值、聚焦课程目标、探索改革思路、优化课程实施、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课程评价等方面呈现其学校体育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学校课程规划;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5-2410(2019)06-52-0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知识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为更好地落实体育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秉承“实验为本,整体育人”办学理念,深入开展“智趣教育”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体育课程优质化、特色化的发展,也为其他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一、学校体育课程规划目标
  中山市实验小学历来重视学生学校体育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认真开展体育课程,长期开展了“快乐体育”的课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少以“智趣教育”为理念的课堂研究,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拥有丰厚的积淀。近年来,学校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改革指导,制定了以下体育课程规划的目标。
  1.优化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改善学生的体能体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作为主要内容,而学校历来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因此,我们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体育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2.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过于单一,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评价内容如学生技能与体能的评价,评价方式如定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不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学校体育发展动力不足。学校建立了体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梳理学生发展评价内容与维度,细化目标,分层导向,构建目标体系,细化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化,评价重点由“结果”向“过程”转化,最终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3.推广体育课程理念,促进家、校、社三方共育。“健康第一”的理念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要导向,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能将最新、最前沿的体育课程观念传播给教师们,从而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进而将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人由体育学科教师扩展到全体教师,最后拓展到所有的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由校内到校外,由社区到社会”的空间拓展,最终实现全面育人、发展全人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课程规划的思路与做法
  (一)定位课程价值
  学科育人价值是学校教育育人价值的基础性构成。学科是最基础、有组织、浓缩的人类文化精华。体育学科育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上,2017年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它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定位课程价值,不仅要全面理解体育课程的属性和价值,还要与其他课程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它不但具备其他学科课程难以涉及、无法实现的价值,如促进身心健康、掌握运动技能等;还具备其他学科虽有涉及,但却无法比拟、独占优势的价值,如锤炼意志品质、体验合作交往等。这些不可替代和功能特殊的育人价值,决定了体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地位。
  (二)聚焦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具体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其中,运动技能不但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因此,中山市实验小学在整体规划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把运动技能定为课程目标的核心,并有效聚合了各个领域的改革方向,例如,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运动技能项目的具体化;优化课程实施,强调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规范课程评价,增强运动技能检测的科学性;开发课程资源,适应运动技能选择的多样性。同时,在设计运动技能项目及具体教学目标时,学校的课程改革还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防止出现传统体育课程存在的“片面强调技能教学”“过分关注优势群体”等问题。
  (三)创新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部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一文中也明确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
  为有效地落实这些要求,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如下:一是选择群众基础广、适宜集体教学、有利于发展为终身爱好的项目作为必修项目,并满足大部分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需求;二是引进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课外学习易于推广、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的项目作为选修项目,并满足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中山市实验小学整合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等,设计了“4+6”体育课程项目结构:把游泳、足球、篮球和羽毛球列为必修项目,纳入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管理体系。学生全员学习,配置专业教师、安排教学课时、明确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条件。把攀岩、轮滑、射箭、击剑、体操、乒乓球列为选修项目,纳入学校的选择性课程管理体系。师生双向选择、聘用业余教练,开设兴趣社团、组建竞赛团队、完善场地器材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合作,鼓励学生从“4+6”中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习条件的项目,并逐步发展为学生自己的体育技能特长。   (四)优化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科教师,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聚焦和内容整合,对体育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以保障技能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其次,体育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以保障课堂教学成果面向全体学生并落实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最后,体育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课程开发者”“项目管理者”,以适应课内与课外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的课程改革要求。
  中山市实验小学盘活体育教师资源,定向培养、积极引进,实现了4个必修项目的教学任务全部由专业背景相符的教师承担;6个选修项目的教学任务,全部有校外合作团队支持。同时,学校还依托广东省小学体育名教师杨建民工作室,深入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长期坚持全员培训,探索提高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发展体能素质的教学模式,在“课课练”“游戏教学”“身体素质训练要点”等方面,引导体育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组织体育教师们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旨在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优化体育课程实施,推动体育学科课程的改革。
  (五)整合课程资源
  相比学校其他课程,体育学科有更高的课程资源要求,如人力、设施与器材、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困难,常常成为制约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利因素。针对这些常见的困境,中山市实验小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整合。
  在时间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提出了“阳光课间课程化”的思路,即统筹安排每天的体育大课间,根据不同年级必修项目的学习进度,形成“课内学习技能、大课间练习技能”的模式,提高了体育大课间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每次大课间体育运动时间接近半小时,接近于一节普通的体育必修课程,达到了每周“3+5”的体育课时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体育教学的时间。
  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提出了“校本项目专业化”的思路,即必修项目“专业教师执教+集中时段学习”:一名专业教师负责全年级某个专项技能的教学,反复教学实践能提高教学水平;一个技能项目保障每周至少一节体育课,增加教学频次从而提高技能掌握程度,形成了“一师多班、一班多师”的师资配置模式。
  (六)改革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发展具有导向规范、诊断鉴定及激励改进等方面的价值。课程评价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合理选择评价内容。因此,体育课程评价需要体现评价内容、形式、标准和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
  中山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评价改革探索。如:与高校开展相关项目的合作研究,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客观评价学生体质、体能发展水平,并尝试为每名学生提供发展性评价报告。必修项目完成集中学习时段教学任务时,邀请全体家长观摩汇报测试过程,为成绩达标学生颁发合格证书。通过课题推动课程评价的改革,如省级立项课题“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邀请家长参与体育课程过程性评价。开展“校园吉尼斯挑战赛”“足球单项技能争霸赛”,连续开展23届“拓展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运动技能的平台。创建体育特色班级,开展体育文化作品汇展(设计类、宣传类、表演类)等项目,给学生提供层次丰富、项目多样的参与机会,扩展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校体育课程规划的成效与反思
  (一)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整体规划、课题引导、家校联动、统筹协调,通过近三年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氛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健康第一、快乐成长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
  (二)课程结构渐具雏形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和个人自选三种类型的项目设置,专项课、常规课、社团课三种形态的教学方式,有机组成了学校体育课程规划的总体课程结构,促进了管理的精细化,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体质体能稳步提升
  增加参与机会、增强运动兴趣、优化课堂模式、强化技能教学,推动体育课程目标全面落实,改革成效直观反映出学生体质、体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改革经验跨界示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规划》是中山市实验小学全面深化改革课程建设的先导性、示范性项目,本项研究所获得的经验和模式,已经开始被艺术课程、德育课程等跨学科学习和借鉴,开辟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
  (五)理智反思再启征程
  目前,课题研究和工作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经验,但也浮现出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校本项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的精确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任重道远,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质量还需进一步突破;协调各方资源,形成较为稳定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凌辉,龚坚.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8(9).
  [2]张军,全海英.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
  [3]程传银,董鹏.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审视: 问题、机遇和路径——基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視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6).
  [4]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新时期“新基础教育”研究再出发[J].人民教育,2018(22).
  [5]张细谦,张仕宜.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J].体育学刊,2018(2).
  [6]毛振明.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及育人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17(1).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  528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34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