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对校企合作背景下地方类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地理科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2-0084-03
  1 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高,但是创新精神不足,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教育部特别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其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减少学生求学负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基本办学思路[3-5]。
  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6]。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7-9],而很多综合性大学对校企合作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如何高效地把校企合作的方针更好地服务于综合性大学及二本类应用型地方院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0-11]。
  二本类应用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实验室建设规模一般都偏小,教学实践基地基础设施等也比较落后,特别是教学资源短缺,实践教学脱离区域背景,很多教学过程都是以前的老一套方法,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因此很难满足地理科学专业各个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结合地区背景有效资源的条件,实现区域地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开发,地理科学类专业建设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建设刻不容缓。
  2 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建设与实践现状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较少,合作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目前很多应用型地方院校都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后期资助不足等原因,导致合作不够深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较少,相互之间不是很熟悉了解,企业对高校培养的学生能胜任什么工作不了解,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也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校企合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企业与高校之间也没有足够的信任,双方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上,没有把校企合作这项重要的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双方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部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无法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效果。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的重视程度较弱,效果甚微  由于目前很多應用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侧重于师范类方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就业大多是去中学从事地理教育,和与地理相关的企事业接触比较少。同时,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能完全胜任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加上企业更注重实习学生能够尽快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高校方面也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重视程度较弱,长此以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效果甚微,最终无疾而终。
  校企合作稳定性不够,很难建立连续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  由于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特色,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多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安排实习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参加相关项目,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工作。由于企事业单位项目的周期性约束,一个周期内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工作,但是在项目间歇期或者在项目结题之后,企业很难再继续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同时,企业很多时候也没有更多的设备与资金投入校企合作中,使得很多的合作只是暂时的或者短期的,很难建立连续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甚至出现企业中断与学校的合作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学生实践实习质量不高  由于目前校企合作强度较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度不高,学校的相关配套设施和规范不够健全,以及学校、企业、学生对校企合作和实践实习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学校及专业院系没有对学生就业前景进行适当的综合调研,因此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总体来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相对滞后。同时,由于二本类应用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很难与重点高校就业专业相似度很高的毕业生竞争,不容易进入实习实训单位就业,因此,学生对该方面的实践实习慢慢不够关注,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慢慢消失,实践实习质量不高。
  3 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在校企合作的起步阶段,可能会面临缺少经费支持的问题,学校应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启动经费及后续经费管理体系,为校企合作工作开启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学生提供引导性的专项经费、补贴等。发挥校企合作的宣传及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组织教育、财政、发改委、人社和工会等单位,会同高等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支持校企合作的各种切实可行的经济手段,解决校企合作启动乏力、落实困难的问题,引导校企发现和培养合作的利益共同点,逐步实现行业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等之间的交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实习技能,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达到校企双赢,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享实验室的设备与图书馆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提高学校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  目前,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起步阶段会走一些弯路或者偏离正确的轨道,如为了校企合作而进行的校企合作,可能出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紧密度不高,合作企业规模偏小等现象。因此,学校和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对已经签署校企合作项目的单位和学校要进行定期监管,对校企合作双方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同时多促进和激励企业和高校之间加强沟通,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建立长期、稳定、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初步尝试阶段出现的暂时的或者短期的合作,高校和政府要在其中多发挥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方之间的信任关系。校企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信任关系,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项目运行的效率,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校企之间产生协同效应、达到共赢是非常必要的[10]。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要订立规范、明确的合同,达成合法的、强制性的信任关系。具有高度约束力的合同必须有详细的合作条款,明确双方应尽的义务和可以享受的成果,明确规定双方违约将承担的后果,明确合同的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即使遇到矛盾分歧也要尽量积极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寻找协商解决的办法,通过过程的合作强化彼此的信任关系,建立良性的信任循环机制。
  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实习质量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从应用型培养角度出发设置相关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凸显高校的理论基础教育优势和企业的实训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在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需要走在一起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兴利除弊,共同发展,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校企合作关系的紧密度和学生实践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易新河,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68.
  [2]卿中全,李俭.校企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全国首批示范性建设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案例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52-53.
  [3]巨天珍,高凤如,葛建团,等.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62-64.
  [4]王楠.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J].山东工业技术,2014(21):229.
  [5]刘凯,刘丽.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商论,2016(30):185-187.
  [6]谢黎莎.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335.
  [7]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11-17.
  [8]张建春,殷志扬,程培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基于CNKI(2000—2011)收录文献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3(2):100-104.
  [9]孔祥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3):43-47.
  [10]邢晓晖,马英,朱鸿.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6):68-70.
  [11]马红春,钟守冰,李国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3):92-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5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