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及育人理念得以革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其前提是教师需积极学习先进育人方略,扩宽教学实践途径,将科学、可行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化作让知识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目的。本文通过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学科,为此教师需立足新课改背景,从该课程教学实况出发,探析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得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进程中,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并能在教师引领下,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基于此,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探析科学、可行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兴趣先导,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
  兴趣是陪伴学生永攀知识高峰的“伙伴”,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进程中,并在兴趣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若想富有成效,教师需秉持兴趣先导理念,确保教学策略极具吸引力,继而削减教学阻力,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教师在进行“不屈的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时,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分享其对“屈辱历史”的见解,教师则将学生所提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罗列在黑板上,借助幻灯片、电子交互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图片、视频、声频,挖掘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的关系、意义、内涵,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该方法加持下,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着手,思考“为何不能忘记屈辱”,调动学生思维活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在落实相关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助力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提升其核心素养。为升华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策略更加有效,教师可以“作为中国公民,能做些什么关爱祖国?”为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使学生明晰爱国需从小事着手,新时期的爱国目标需要运用新方法予以实现,达到学以致用教学目标。
  二、 以人为本,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
  良好的教学策略是搭建在学生与书本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汲取知识养分,助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收获,为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体应是学生,为保证教学策略富有育人能效,这就需要教师秉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学習状态、学习需求着手,丰富课堂教学策略,赋予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走向文明——学会拒绝”教学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法,为学生播放一段《家有儿女》中有关“拒绝”的影视片段,随后采用探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妈妈、小雪、刘星等人的表现,并试想自身若置于相关情境中是否可顺利“拒绝”别人,继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明晰“拒绝”的真谛,再如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其生活经验,创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表演“小剧场”,待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针对学生表演事件予以剖析,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例改编成情景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氛围中,掌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有的学生为凸显“小剧场”趣味性,用布偶作为主角,如熊大、熊二、蹦蹦等,并用布偶的语气、性格“处理”突发事件,灵活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使相关教学内容得以走进学生心灵,助其学会拒绝,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三、 实践探索,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亦是检验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为此教师需积极调整教学方略,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颠覆书本知识在学生脑中的固有印象,削减书本知识学习与理解难度,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基于此,教师需从学生学习状态、实践能力、课程标准着手,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进行“走向文明——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来到科技馆参观学习,感受新技术给文明带来的冲击,有些条件不允许的小学院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在家长、教师及同学帮助下,实现心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创想,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感受科技的魅力,在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合作进取等核心素养的目的,小学院校亦可以“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开展作文大赛,组织各班设计板报并进行评比,开展“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将科学技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在一起,使学生明晰科学技术与文明的关系,继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能效。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内容得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需立足新课改背景,积极学习新型育人手段,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施行富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奠定基础,确保相关教学策略富有趣味性、生本性、创新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索,助其合理运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在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蒋逢春.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1):257.
  [2]王仁旭.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8(47):336.
  [3]李孝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2):290.
  作者简介:
   刘英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港口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