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应用题一直都是数学课程的难点所在,由于数学应用题对学生的知识综合掌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通常会感到十分困难,应用题在考试中的得分低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成效是当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首先对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作出简要分析,再深入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以供广大教育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方法
应用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及系统知识掌握能力。基于教师及学生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及逻辑思维发展。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通过数学应用题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事物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应用题在小学高年级教学内容中占據着较大的比重,也是该课程的重难点所在,尽管老师在应用题的教学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但依旧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未能让学生对解答数学应用题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数学老师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教学方法。
一、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价值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集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概括性特征,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转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正确的解答应用题,学生必须确保充分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并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加强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为了通过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事物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解答该类题型增强学生的学习荣誉感,培养他们的挑战精神与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二、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 题型设计比较固定,教学模式单一
纵观小学高年级的诸多数学应用题,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题型的设计都比较固定,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很多数学老师依旧沿用着传统的灌输式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概念仍然未能形成,对于解题技巧也只是被动地进行记忆与学习,久而久之,逐渐丧失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与发展,还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
(二) 教学语言相对枯燥,练习方式单一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十分难以理解,倘若老师一直照本宣科,在讲解应用题的时候,无法用生动、形象或者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必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困难重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水平,很多老师往往喜欢采用“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习。这样只注重了量的积累,而忽略了质的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了一种做题的“机器”,学生只会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而对应用题的概念一无所知,也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解题模式固定,过程易被忽略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便是老师更加注重解题结果,对于学生如何分析、思考与解答的过程却不够关注,老师教给学生的也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固定答题思路,缺乏多方面、多层次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难以扩散,创新性思维难以被激发。而老师在检查作业时,一般都只会判断答案是否正确,部分老师甚至为了节约时间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跳过解题过程直接向学生讲解解题思路,致使学生在碰到新的问题时,只会按照老思路去想问题。
三、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 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来源于事物的直观形象。采用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进行应用题教学,十分契合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题目,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教室与食堂之间距离900米,若学生A下课后去食堂走了400米,而学生B走了800米,那么他们分别还要走多少米?他们之间又相距多少米呢?”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到的长度以及基础加减法的知识去解答这道题,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式,迅速算出A和B各自离食堂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准确计算出A与B之间的距离。通过此种方法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小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乐趣。
(二) 注重培养答题技巧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具有丰富多样性特点,但在解题思路与方向方面也大都存在一些类似的地方。教学实践当中,老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与水平。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通常会产生很多无法理解的问题,此时,老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弄懂各项已知条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而不能一味地采用枯燥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与记忆,否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更加困惑,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解题兴趣与信心。老师要善于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总结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分类进行指导教学。
(三)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应用题给出的每一个条件,关键文字、词语,包括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会对学生答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答题前,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观察题目当中的每个细节,认真审题。尽管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一类题型,但只要弄懂了题目的各项已知条件与问题,就会认清思路,解答起来就会轻松得多。针对题目中比较难以被学生察觉的隐含条件,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搜集与归纳,切不可直接告知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与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排除干扰条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僵局。 (四) 注重培养解题思路
首先,要提高对学生解题过程的重视,不可一味地只看学生的解题答案。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两个部分就在于明确题意以及分析问题。与枯燥的文字内容相比,小学生往往对图形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更高,老师在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中,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更为直观、形象的图形代替单纯的语言文字讲解,并采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适时进行点拨。如在教學分数类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将基本单位“1”的线段描绘出来,之后再根据题意进行移、补、截,逐步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步培养学生的画图分析能力。要注重扩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转换思考。
(五) 注重培养解题兴趣
应用题是数学课程的“老大难”。小学生通常对应用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老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解题兴趣的激发。一方面,在布置应用题练习时,要尽量采用生活素材作为题目内容,以便于学生进行理解,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通常存在强烈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老师要不断创新应用题的题型与提问方式,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题目,在图形中设置隐含条件让学生进行查找等,增加学生对题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同时,还应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与动手实践,找出解答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与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解答应用题的乐趣。给予积极答题的学生表扬与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荣誉感,帮助学生建立战胜应用题的决心与信心。
四、 结语
数学一直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应用题作为数学内容中比较复杂的部分,更是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应用题解答能力,数学老师有必要针对当前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与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与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王缓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42-143.
[2]冯小春.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18(3):217.
[3]祁会.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90.
[4]朱艳琴.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7(7):175.
[5]郭亚勇.浅议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7(46):109.
[6]李素萍.刍议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以及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108.
作者简介:
农春妮,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竹山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4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