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班级管理你不妨这样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时刻牢记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抓住高段学生心理特征,有效地创造出锻炼他们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减轻班主任的班务工作量,腾出时间与精力全力扑在教学工作上。
关键词:高段;班级管理;综合能力;综合素养
熊川武教授曾说过:“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班级管理同样需要情智,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受益。
而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有正确的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坚强的集体核心;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完善的班级制度;有良好的班风学风。一个良好集体的形成,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一、一定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做领头羊
在班级管理中,能够替班主任承担直接管理能力的学生,实在是难找。尤其是新接手的班级,对学生毫无了解的情况下更是无从下手。怎么办?那就全面撒网吧。针对学生自己能组织团体活动的特点,我将班级41个学生分为7个大组,每组6人。轮流当组长负责管理自己的学习、卫生、纪律。在此期间我注意观察组里每位学生在当组长期间的表现,并将表现情况在班会课上进行说明。同时将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再进行班干部的民主选举,而选举的对象就是每组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这一段时间的表现通过班会课全班同学都有所了解,再通过他们自己的竞职演讲,就解决了选谁当的问题。这样的民主选举,真正地选出了既有人缘又有能力的学生来当班干部。
二、健全的班级制度是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
有了得力的班干部就一定能管理好班级吗?非也!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班级制度是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班级的班风,班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形成本组成果,然后将每组的成果汇聚一起,取糟粕而取其精华,最终形成本班的班级规章制度、班风、班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班级的正确的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班级学习生活中对自己有了制约,为下一步如何做好自己打下良好基础。
三、权力下放,放手放胆,创造锻炼机会,树立班干部自信
为了让班干部都能大胆管理班级,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的不二法宝就是时刻提醒他们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我在注重培养班干部能力的同时,时刻提醒他们一定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以德服人。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班级管理中我将权力下放,鼓励他们放手放胆,积极锻炼。时刻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撑腰,为他们出谋划策。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就足以给班干部强大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管理班集体的能力。
四、丰富班级活动,树立集体核心意识,创造班级正确舆论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何让高年段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自由向上的环境中呢?那就得丰富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创造出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壤来。
我个人觉得环境分为两种,一种静态环境,一种动态环境。所谓静态环境,指的是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让学生自己布置设计班级文化,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集大家智慧于一身,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而所谓的动态环境,就是通过丰富班级活動,形成班级动态班风学风,这样才会为学生创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我将学校活动、传统节日、班级语文实践活动、班级实时的学情相结合,创造条件鼓励班干部组织活动。
五、小组合作一班两治,双管齐下,让班级管理更高效
高年段面临小升初的情况,班主任既要承担语文的教学压力又要承担繁重的班务工作。如何让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教学上,将班主任从“保姆式”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呢?通过这几年高段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小组合作能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
前面想法的具体实施,不难看出都是以小组合作来完成的。所以,我又有了这样的大胆思考:一班两治,双管齐下。两治:就是两种管理办法,同时管理班级。一治,是健全的班委会。二治,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人人为班级服务。班委会全面负责平时对外参加校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监督管理班集体。对于班级管理具体实施的操作内容由各小组负责。在划分小组成员时候,要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等级来组合,这样的好处就是使得小组实力均衡。在各个小组管理班集体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太大偏差。小组管理工作实行人人承包,并且人人制定自己管辖范围的规章制度。如灯、门、窗、地面、柜子、空调、饮水机、黑板、花、粉笔、眼保健操等等都由组内人员专门负责,这样避免了班级管理的漏洞,让人人有事做,消灭了班级没事可做的人,提高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意识,提高了学生个人的管理能力。
总之,抓住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创造出锻炼他们的机会,时刻牢记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老师的工作的重点,这样也就减轻了自己的班务工作量,就可腾出时间与精力全力扑在教学工作上。
参考文献:
林莉.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编辑 李沂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