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角色扮演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中学道德和法治课堂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要求和基本社会化相契合。角色扮演法对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需要从内涵界定、教学意义和教学要素三方面去把握。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角色扮演原指演员根据剧本在舞台上表现特定人物,从而表演和叙述特定的社会故事。20世纪2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将角色扮演引入了心理治疗实践中;20世纪3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将其引入社会学范畴;20世纪50年代中期,角色扮演最初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方法,受到西方心理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研究,之后被运用到多领域多学科,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公民课”“社会课”是其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的“参与式公民学习”“服务学习”“社区实践”是西方国家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将角色扮演引入学校教育实践中。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英国运用最为典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公民教育,其中公民教育和公共参与素养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本文主要围绕角色扮演法对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展开探究。
   一、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内涵界定
   随着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作为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学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对社会重要角色的认知,其次切身感受不同社会角色的内涵,从而提高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最后在角色扮演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公共参與素养。
   在中学政治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时,预设“真实”或“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切身感受,体会情境角色的社会价值,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公共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和方法,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和行为,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参与素养是指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活动或事务中所表现出的态度、知识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是指中学生通过扮演社会典型角色,体会社会典型角色的社会内涵、责任和义务,结合具体社会情境和自身公共参与知识和能力,解决扮演角色过程中的价值冲突,从而潜移默化地认可社会公共参与的准则和行为规范,顺利实现中学生的基本社会化,以达到提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目的。
   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要经历三个实施阶段,即调查实验前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际状况、中学生的社会角色扮演实验环节和调查实验后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情况。有效性要坚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的实验数据收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个案研究法。该法首先选定某几个典型的研究对象,然后对其进行全过程追踪研究。第二,访问法。对于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访谈和集体访谈,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角色扮演法对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研究效果。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时采用结构式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第三,问卷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其公共参与素养的真实情况,收集第一手原始资料,保证研究的真实性。第四,观察法。教育工作者通过一段时间对研究对象的公共参与实践能力的观察,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来衡量实验的真实有效性。
   二、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教学意义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意义,角色扮演法在教学意义上也有侧重点。角色扮演教学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教学意义主要侧重于以下三方面。
   1.增强中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拥有某国国籍,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一定权利且需承担相应义务的人。任何国家的社会公民,其权利和义务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近几年来,中学生“不当”公共参与方式的频频出现,以及国外“街头政治”的影响,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形势下,中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了,但是其公民义务意识没有相应增强。公民意识的不完整性和不均衡性,再加之中学生青春期的逆反和不成熟心理特征,中学生难免发生在社会公共参与实践时的不理智不合法事件或行为,甚至会使价值冲突事件矛盾升级,给自己、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的实践活动,模拟社会角色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以便其在社会中更好地扮演角色,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2.提高中学生的准社会能力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素养。
   中学政治学科主要围绕“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国家”“我与社会”等几个层面,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基本国情等方面展开教育。角色扮演法紧紧围绕当前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人际关系中的重要角色、自我心理矛盾角色等内容展开课堂实践,通过自我、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场域中以不同的角色扮演感受各种心理过程,从而增强对不同角色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提高中学生的准社会能力。    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的实践,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共参与知识,端正社会公共参与态度,提高社会公共参与能力,同时也为提升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
   3.促进中学生基本社会化
   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公共参与素养是实现社会化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一生基本上要经历早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等阶段,其中中学生的基本社会化是人一生最为关键的社会化阶段,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态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顺利实现基本社会化的重要场域,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正是顺利实现基本社会化的关键所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社会角色,感知不同社会角色的价值矛盾和冲突,将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从而使中学生逐步认可并推崇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社会中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遵守社会规则,实现中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三、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教学要素
   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教师要顺利开展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研究,还需要仔细考虑几个重要的教学要素,本文提出必须考虑的三个教学要素。
   1.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角色扮演法和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主体,是角色扮演法对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首要教学要素。选择合适的角色扮演主体关系到该有效性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关系到课堂氛围能否被营造起来。作为该有效性探究的受教育者,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条件。首先,受教育者需要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流畅地表达扮演的角色,让观众能够明白角色的内涵,感受到其所想要传达的意思。其次,受教育者需要有合作互动意识。角色扮演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若受教育者没有合作互动意识,很难完成与他人的角色扮演,以至情景模拟过程难以开展和继续。最后,受教育者需要有应变能力。角色扮演是一个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过程,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受教育者需要用应变能力来解决。
   2.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是角色扮演法对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中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做出顶层设计和正确引导。作为该有效性探究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条件。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选择社会角色的敏感性。教师要仔细考量热点社会角色,深思熟虑地选择合适的社会角色,有效的社会角色对于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和基本社会化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引导能力。中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疑惑和問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消除中学生的疑虑,引导其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式。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如果一味地让其扮演过于熟悉和乏味的角色,势必使角色扮演流于形式。
   3.典型角色。典型角色是角色扮演法对公共参与素养有效性的核心教学要素,也是连接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纽带。作为该有效性探究的典型角色,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典型角色的选择要坚持普遍性。选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社会角色,并且他们对该社会角色的话语有一定的认知。其次,典型角色的选择要坚持价值中立性。运用角色扮演法要让中学生在实践之前,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保持价值中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最后形成自我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中不应该暗示中学生的价值导向。最后,典型角色的选择要坚持有效性。流于形式的角色扮演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还挫伤了中学生角色扮演的积极性。
   角色扮演法是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性的成功实践,需要我们从内涵、教学意义和教学要素等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要充分发挥中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卫东.情景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周颖.思想政治课中的“角色扮演”[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2):36-39.
   [3]丁道.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2012(24):52-53.
   注:本论文系省级重点课题“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研究”GS[2017]GHBZ086阶段性成果。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2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