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结合山东理工大学实际,构建具有鲜明机械工程特色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体系,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为快速提升机制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认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创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099-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推进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质量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为获得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和保障专业人才顺利进行国际流动,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各高等院校必须以专业认证体系为导向,向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靠拢。这一举措将大幅度提升机制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核心专业。为了大幅度提升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专业的持续建设,我校必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支持条件等,其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探索尤为重要。
二、课程体系构建
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要求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本专业补充标准提出六类课程,并对每一类课程对应的学分占比提出明确要求[1]。根据该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基础和现有教学条件,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专业特色,优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必要支撑[2]。课程体系由原来的4大模块修订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应的6大模块[3-4]。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理論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涵盖通识教育课、数学与自然科学课、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各模块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分别用于支撑不同的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理念是具体而鲜活的,该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价值判断能力、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大多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等必修课程,能够获得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建模和分析能力。工程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基础性和先导性,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程是与专业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先修课程,是为反映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该机械制造类的学生必修的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则要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限选,我校根据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并限定学生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
2.实践教学体系。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优化实践课程,优化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基础实验、工程实训、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实践六个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实践环节的设立,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素质拓展训练环节,使学生明白通识教育的针对性,让学生思考和探索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学生们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物理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接受严格、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环节为学科大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常用低压电器的认知,电动机基本控制的实现,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以及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金工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能进行独立地操作,将基本工艺理论知识和基本工艺实践相结合,同时重视工艺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专业基础实践环节是专业课学习和实践的必修环节。我校根据机械类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把相关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强化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基本训练。根据细化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按照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的要求,我校设定了合理的集中实践环节进行训练和强化。实践注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统一训练和自主训练相结合。专业实践环节是根据专业方向以及所学习的理论课程基础,进行专业实践环节的训练。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的实践,能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创新和独立总结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创新和实践环节。在创新方面,在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了创新创业模块,其中包括学生创业大赛、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创作、各类知识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发明等学分认证。在实践方面,针对目前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特将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比例提高,由原来的19%提高到22%,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每一个知识模块都对应培养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三、结论
建立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创新课程体系是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专业和学生的长足发展,实现学位的国际互认,各工科专业进行专业认证势在必行。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全校率先开始申请专业认证,制定了具有鲜明机械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毕业实践课和创新创业课程为基本构成单元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特别注重实习、实训、创新等环节的设置,做到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通用标准[EB/OL].(2014-06-22)[2017-04-06].http://meea.cmes.org/article.htmlid=3
[2]张博,宋建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39(6):98-100.
[3]郑喜贵,朱永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15):218.
[4]李海标,莫金海,罗奕,何玉林.专业认证背景下机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J].轻工科技,2017,33(12):165-166,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