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创新教育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指标,从创新理论课程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实现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竞赛、完善创新能力评价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形成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能力在专业实践中应用的全周期创新教育培养改革方案。
关键词:毕业要求;创新教育;学科交叉;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92-02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1]。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决定着未来创业的成败和高度,因此对于本科高校来说,应把创新教育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首位[2]。然而在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导致创新教育培养的成效差异显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代表了当前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对于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高校的认可,并按照其理念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3]。在专业认证专业自评和专家评估时,毕业要求达成度是评价专业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是否达成毕业要求所需能力的主要依据,因此可以把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指标及评价结果作为创新教育改革的依据,从而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同时提高创新教育的培养质量。
二、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指标与创新教育培养的关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了12条毕业生通用的基本要求,各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并不低于该通用基本要求。其中在第3条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中要求毕业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这一创新意识正是创新教育培养的目标;第9条个人和团队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这一毕业要求看似与创新意识培养无关,而在专业自评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通过创新教育培养来实现更为有效,原因在于: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各专业都有自己单独的培养计划,相互之间很少有交叉和共同协作的机会,而创新教育培养通过设立多学科交叉的竞赛和方案设计,恰好提供了这种多学科背景的团队协作平台,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协作的过程中使个人与团队的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能够为实现该毕业要求提供有效支撑;第12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创新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精神、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能够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教育培养也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由于创新教育培养是毕业要求某些评价指标有效达成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创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应将其培养体系列入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作为每个同学的必修学分,从而满足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创新教育培养举措
1.将创新教育理论课程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按照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要求,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不能以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而应该列入到各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4]。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授课内容主要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授课过程可以采用提问式、研讨式等多种形式,形成开放、互动、灵活多样、学生感兴趣的多元化课堂。这一阶段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开放性思维进行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与途径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不能独立于专业教育,应该做到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5]。高校要科学地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师要与创新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深度结合,将创新精神落实到专业教材,带进课堂,兼顾课程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培养。在专业理论授课过程中,要将专业技术进展脉络梳理清楚,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发展历程,明确每次专业技术进步中所体现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与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设计类课程授课过程中,要摒弃原有的固定套路设计模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自主设计性创新培养,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充分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3.设立校内全员参与的多学科交叉创新性竞赛。各高校虽然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行业内的各级各类竞赛,然而这类竞赛的覆盖面不能实现全员参与,同时参与的团队成员多为同一专业的学生,不满足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多学科背景团队的要求。为此,高校应组织相关性较大的几个专业联合设立多学科交叉创新性竞赛,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参与,每个团队要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群体智慧,以竞赛的形式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切磋,有助于打破同一专业学生既有的思维定式,在这种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可以发挥自己作为个人、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等各种角色,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参与竞赛的各个专业要组建跨学科的导师队伍进行联合指导,将其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要邀请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加入指导教师队伍,对参赛作品的实际应用可行性进行指导。
4.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科研平台。各高校大多具有各级各类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的存在为学生开展专业领域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专业要建立“本科生进课题组”制度,要求学生必须进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通过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将创新思维具体运用到专业实际问题中来,实现创新教育在专业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专业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开发式创新课题,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在能力允许的范圍内进行自主选题研究,对于通过课题研究取得成果,包括专利、文章、配方装置设计等成果给予奖励,并作为保送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总结
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创业的成败和高度,因此创新教育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首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为创新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创新教育培养应将创新理论课程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实现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竞赛,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科研平台,完善创新能力评价的考核方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形成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能力在专业实践中应用的全周期的创新教育改革方案,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同时提高创新教育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98-104.
[2]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11.
[3]孙明月.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日本德岛大学创新教育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9,(2):11-14.
[4]徐丽军,张芳兵,周韦华.基于地方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2):25-26,53.
[5]杨宇江,徐振洋,栾丽华,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8,(438):62-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