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软件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改进,以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为今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好铺垫。
关键词:“五位一体”;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14-03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作为新升本科院校,没有多少实际的本科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准确把脉自己的办学定位,找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如何突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之一是由教育部门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等应用型人才。从各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专门人才的培养历程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均大量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国民系列教育到成人教育,从社区大学到名牌大学,从专科到本科一直到研究生,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文献[1-3]系统介绍了德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从中可以看出德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张健[4]从办学定位、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檀明[5]提出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企业实训环节以及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体系等途径,更好地满足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各种教育模式的提出,其总体目的都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各个学校的校情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师资情况、教育管理制度、专业的行业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学校的各个本科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教学模式的选择,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环节的把控等方面各具特色。近年来,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和经济社会对软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远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尤其是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法与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还处于试验阶段,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
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即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和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开展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项目、学科竞赛、行业需求和综合素质这五个方面进行,它们互为补充、协同推进,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应用型人才不等同于操作性技能型人才,还需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所以课堂教学是基础,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的理论教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中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驱动,促进教学活动的推进;要通过软件工程类的学科竞赛进行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2.以项目为驱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作为知识点串联的主线,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不是真正提升,就看能不能把一个小的项目做出来。学生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随着动手能力的提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随着项目的完成也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更愿意去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3.以学科竞赛为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软件工程专业类的学科竞赛,例如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组织专门的教师团队对参赛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这些竞赛的考查知识点和基础理论知识,真正起到“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除了参加全国和全区的一些比赛,学校还要定时组织一些这样的学科竞赛,使竞赛和教学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4.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過调查我们发现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却找不到对应的工作。这种矛盾的出现是我们没有把握住行业需求的导向性。比如,目前在软件工程行业需求比较大的岗位是移动应用开发类工程师,例如Android或IOS类开发,而在一些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一门与之相关的课程。学生毕业时,没能受到相应的训练或培训,造成就业困难。
5.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所有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果是否满意都要看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了提高,学生是否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制定这样的标准和以前的效果进行对比,比如,参加学科竞赛的人数和获奖的人数是怎样的,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项目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的最终就业情况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指标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三、“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
1.完善教学模式。在总结现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在项目驱动、学科竞赛、软件行业需求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下功夫,改进和完善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完善课程体系。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概论、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今后将根据IT发展的最新动向,再增设与软件工程具体应用相关的核心课程,如《Android应用开发》、《XML技术与应用》、《Java EE项目开发与设计》、《人机交互技术》等。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普遍提高。
3.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大量思想性、方法类课程,以解决目前重知识、轻应用的问题;需要开设一些企业真实IT项目管理和开发类的课程,教学内容更注重企业真实案例型教学。增加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类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协调发展。
4.改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目前,例如项目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兴趣引导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训基地。加强学生课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在校内,建立了项目开发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等,举行软件技术大赛、编程大赛、软件开发经验交流会等;在校外,学院要多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这些实践活动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选定软件工程类的竞赛项目,组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目前,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国内、省内举办了大量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精心挑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贴近实际需求的、符合软件工程类学生特点的竞赛,组织学生参赛,并组织教师形成一个竞赛指导团队,负责对学生指导和培训。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我院师资队伍提出了挑战。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双师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IT专家、工程师、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项目开发或管理等方面的教材,增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
四、总结
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我校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敬民,陈啸,余国江.借鉴德国经验,实施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21):24-27.
[2]薛曉萍,刘玉菡,刘兴国.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96-106.
[3]陈裕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5):85-89.
[4]张健.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5-18.
[5]檀明,张向东,许强.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21):88-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