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分为三类: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培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一体化建设应遵循连贯性、基础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节衔接四方面,探讨一体化课程建设途径。
关键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一体化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165-02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对创新性人才需求的扩大,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成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整合教育体资源的有效尝试。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包括招生、人才培养、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验平台、学位授予标准等多个方面,构建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是保障一体化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本文重点探讨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
一、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内涵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贯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过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特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域领军人物。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和本硕博连读。总体而言,三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招生模式的探索。
二、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课程效率,打通传统三阶段课程学习中的壁垒,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节奏,以此节省学位攻读时间,方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创新中。开展一体化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连贯性。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公共课主要是英语、政治、法律常识课程;基础课为数学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主要为学院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基于这样的课程体系架构,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是每个阶段学生必修课程,并占据了较大比例。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公共课与基础课合占课程总学分比例分别是34.73%、37.93%和40%,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为了提高课程效率,同一类课程应该在内容上有衔接和递进,避免出现“炒冷饭”的现象。
2.基础性。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本、硕、博对专业基础要求一致,即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均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不应因本科或硕士教育就降低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难度。此外,随着大类招生政策的推广,研究生的课程培养内容更倾向一级学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广度上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也是行业的需求。
3.层次性。硕士和博士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阶段,在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科研训练和就业领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需要注意硕、博的层次性。在课程设置目标方面,硕士阶段课程主要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并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博士阶段课程主要以科研启发和自我学习为主,课程学习是对本研究领域的深度挖掘,对任课教师也有一定要求。
三、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设置结构
1.学分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分设置可体现课程特点。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8年最新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应修最低学分为34学分;博士最低学分应为17学分;本硕博连读的学分最低是43学分。若按普通的三阶段学制培养,学生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要修够51学分,一体化培养方案较分阶段培养减少了8个学分,通过压缩公共课、专业课和论文环节,达到精简培养环节、提高课程效率的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2.課程体系。在专业课设置方面,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两个打通”:一是打通了硕士和博士课程,以专业为基础统筹开设课程,硕博生均可选课且通认;二是打通二级学科方向间的课程。关于第一个“打通”,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旨在为培养科研能力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简博士课程体系,打通硕博课程,一方面可以方便硕博连读生提前进入博士阶段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给学生释放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关于第二个“打通”,在目前大类招生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主要按照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应该是具备该专业各方向的基础知识,打通学科二级方向的课程设置,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不同方向间的课程。
在课程负责人方面,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行课程群负责人负责制,即学科负责人负责制。根据专业特点,每个课程群确定课程及授课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在对国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讨确定课程大纲、授课方式及学时学分等课程设置。一门课程的授课团队由多位教师组成,一方面确保了知识覆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专业特色。
3.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贯穿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纽带,教学内容则是主体关键[3]。保障本硕博一体化授课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基于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包括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推荐教材、考核方式、学时等具体细节做出合理设计。(2)明确核心课程。通过打通硕博课程建立贯通制课程体系后,如何保障课程的层次性,突出不同阶段研究生的学习重点,是进行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实施核心课程方案,即以二级学科为单位明确每个方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同时,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硕、博开课,博士班任课教师通常为课程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以此建立了合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类型多样、层次分明。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4个研究方向共确定14门核心课,其中硕士核心课程9门,博士核心课程5门。(3)推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作为工程应用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理论研究外,还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的趋势。通过开设实验类、数值模拟类和软件学习类等多元课程,丰富授课模式,并增设工程伦理课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4.环节衔接。一体化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的衔接:一是本硕课程,二是硕博课程,而本硕课程是环节衔接的重点和难点。原因有二:一是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根本差异,且本科具有独立成熟的课程体系,不受研究生阶段教育影响;二是受招生政策影响,跨专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即使同一专业不同院校所开设课程也有差异,这增加了研究生授课难度。为解决以上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分别针对校内和校外生源采取不同的一体化课程衔接机制。针对校内生源,鼓励在校保研学生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并认可学分,为融入科研团队做准备;针对校外生源,采取先修课程计划,即在新生入学之前确定各专业先修课程,要求本科阶段未学过的同学自行补课,以保障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6):13-16.
[2]钟世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课程设置分析——以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06):90-96.
[3]木林隆,丁文其,钱建固,赵程.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改革措施——本硕博一体化[J].教育现代化,2016,3(36):54-55.
[4]张志红,刘春卿.地方高校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1):83-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