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农工融合的机械类专业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职学院的教育资源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从培养内容、方法、制度和评价四方面进行研究,构建“四维并举、农工融合”工匠型创新人才模式。
  关键词:四维并举;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61-02
  “农工融合”是结合我院农林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培养现代农业装备工匠型人才。机械类专业作为学院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群,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内容、方法、制度、评价“四维并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高职院校工匠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生存发展的途径。
  一、机械类专业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文从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培养制度和人才评价四方面实施,探索“四维并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维:指培养内容、教学实施、运行机制、人才评价四大方面。并举:培养内容是核心,教学实施是方法,运行机制是保障,人才评价是目标,四位一体,协同建设和发展。
  1.按机械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机械专业分解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农机设备与维护”三项专业技能,构建了“人文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双核并重且相互融合的“双核递进”式课程体系。
  2.依据课程体系构建了“四层次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能力递进,并以技能考核作为评价反馈促进能力递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以项目化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达到“农工融合”的目标。
  3.构建工匠型的创新人才运行机制,“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以生为本”的学分制富有弹性化,规范和约束了弹性学分制下的各个要素,对其进行配置和管理;校、行、企三方对培养结果进行“质量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发现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
  4.构建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校、政、行、企多主体的质量评估指标和评分方法,全方位诊断和评价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才质量评估系统。
  二、机械类专业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1)“双核递进”式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依据“四维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人文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双核并重且相互融合的“双核递进”式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四阶段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阶段以单元项目为主体,通过“机械制造实训平台”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践能力、数控编程等基本技能。通过项目化过程的实践,学生取得车工技能证书、行业企业课程证书。第二阶段以现代农业装备项目为主体,通过“生产仿真平台”进行农业装备创新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农业装备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岗位技能。第三阶段以实际项目为主体,以软件开发任务为载体,在校企合作室中进行项目化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素养、标准化的软件设计能力和专业的职业技能。第四阶段以企业实际任务为主体,在企业中不断学习项目开发,培养学生完成企业项目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的职业素养。
  2.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1)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包括“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分制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管理与约束,从而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统筹。在人才培养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校、行、企对人才质量进行检验,并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在动态循环中完善运行体系,保证机械专业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的改革要求。(2)校内实训基地建有金工实训、数控加工、机械设计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12个,设备总价值达400多万元,实训室面积达2000平方米。机械专业建有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16个,实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着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3.人才评价——教学考核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1)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标准与行业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技能与社会要求接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典型的实践教学任务,从单项、专项、综合三方面进行考核,制定出实训考核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更加注重过程考核,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按照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建了一套“企业化、全程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企业化,引入洋马、常发等农机企业评价体系和标准,合理设计项目化课程学习评价表,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评价。评价过程全程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突出过程评价,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机械类专业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取得的效果
  1.校内应用情况。本专业近几年积极推进“四维并举、农工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通过近年来对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认真实践,大大提高了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且保持了96%以上的良好就业率,很好地提升了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南京及周边城市输送了大批机械专业工匠型创新人才。(2)“双核递进”式课程体系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对机械类人才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并举的迫切需求,将专业办学与行业要求接轨,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开展适合本专业的工种考证及培训工作,开发的项目递进课程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有目的和信心,大大提升了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3)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扬“工匠精神”,利用暑期开展机械专业技能培训,送学生进企业参加岗位技能实践,积极做到“双核并重”。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专業兴趣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技能竞赛,在企业实践和技能竞赛双重平台进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2.校外影响和评价。通过对我系机械专业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访问,学生普遍专业知识扎实,岗位适应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毕业生本人对在校学习成果较为满意,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良好。本专业毕业生以信誉好、适应快、动手能力强而受到了企业与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得到了社会、企业的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王进.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12(014).
  [2]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
  [3]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8).
  [4]高桂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2):43-45.
  [5]陈至坤,李耀刚,卢育红.机电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31-133.
  [6]耿惊涛.机电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讨[J].职业时空,2009.
  [7]黄民,郝静如,杨庆东,等.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电力教育,2012,(11):8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