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写作主题课型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尝试借助中国古典诗词为写作增光添彩,这既顺应新课标教学理念,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典诗词讲究声律、节拍、押韵的音乐美,在写作中运用古典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主题课型;写作;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学习和运用古典诗词,学生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对祖国文化和语言的热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提出“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诗词,让古典诗词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高中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如白开水、平淡无奇,且没好素材运用。作为语文教师,怎么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作文水平呢?我认为不妨从教材出发,利用现成的教材,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典诗词都是经过时间筛选,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所以,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不妨以古典诗词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做到古为今用
在主题写作课上,我经常让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写作文,下课时交上来。这样的“仿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应对能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杜绝课下个别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但是弊端依然很明显,交上来的作文中,很大部分语句不通顺、语言贫乏,读起来味同嚼蜡。一篇优秀的习作,必然离不开出彩的语言,正如一朵鲜艳的花朵,一定需要鲜嫩欲滴的色彩来烘托。“人靠衣装马靠鞍,优美语言靓文章”,如果作文语言干瘪、缺乏吸引力,就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欲望。
選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许多优美的古典诗词,可以积累下来为写作服务。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表面看起来只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没有见到心上人,感受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的气氛,看到的是“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惆怅万分;《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这些凝练、生动的语言,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动笔记下来,以便在以后写作时加以运用。
二、积累古典诗词的写作素材,做到灵活运用
结合近几年甘肃高考评分标准及自己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缺乏素材和素材陈旧的问题。在文章中要么是没有素材,自己胡编乱造;要么就是屈原、杜甫、文天祥、爱迪生、牛顿等,学生的作文如出一辙,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得到高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好的素材。所谓“诗言志”,诗“言”何“志”?这就要求我们对诗人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一个故事,一场经历。学习《长恨歌》时,能够了解到眼看国家分裂,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中,白居易不由抨击玄宗的荒淫误国。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时,通过教师补充材料《代陈思王白马篇》来认识一个虽然出身于寒门,但却“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无二”的爱国诗人形象。如果学生能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了解诗人生平事迹,并且把这些素材活用在作文中,就能使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三、改写古典优秀诗歌,做到学写相长
长期以来,我们的古典诗歌课堂形式单一,教师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有时候对一首诗的分析和剖析,仅仅是翻译一遍,朗诵几遍,熟读成诵,教师便觉得教学目的达到了。而课堂需要有读书声,但仅依靠诵读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古典诗词学习和学生的写作主题课型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写时可以从主题出发,与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就其中的名言警句激发想象做片段训练;也可以就诗的主题引发联想进行写作。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则可以就《湘夫人》《蜀相》《书愤》这三首诗谈诗中蕴含的爱国主题。
总之,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诗词内容,引导学生为习作增添光彩。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写作训练,在写作中促进古典诗词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张丽.新课改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写作手段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6(06)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2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