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搞好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具有十分强大的浸润力和感染力,可以不断提高、完善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能熏陶感染学生,使之热爱校园,提高思想品德。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素养;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浸润力和感染力,可以不断提高、完善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校园是教学宣传的阵地,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在无声无形中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另外,由于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有限,许多农村学生的所见、所闻也极其有限。针对这种现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健康成长。本文仅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策略,谈谈自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学生站到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地位,教育的最终目的也逐渐转变为让学生接受良好文化的熏陶,成长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农村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问题。
   首先,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
   (一)只抓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校园文化
   在教育教学中,许多学校只抓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升旗仪式就算是文化建设了。这样的学校总归是缺乏精神传承,因此,也便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只注重物质的表象化的建设
   这些学校只注重物质的表象化建设,比如,教学设施、体育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提升与完善,缺乏学校使命、学校精神传承方面的宣传。有的学校写上几个标语就算是校园文化建设了。然而,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文化”,自然不能灌输于学生内心。?有些学校虽然在搞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归于形式,不能发自内心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三)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由于现今教育教学的评价问题,学校管理者只关注升学率、学生的分数。学校很少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学校文化、班级文化方面几乎一片空白。教师和学生只知道上课,再上课,连学校阅览室也只成为应付检查的地方,很少对学生开放。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底蕴,怎能影响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呢?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四)学校社团活动空缺,学生缺乏展示个性才能的平台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教学生课本知识之外,还应把主要精力花在育人上,训练学生各种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当然,这也包含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尽管如此,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社团活动置若罔闻,学校从未举办过社团活动。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能提升呢?
   二、搞好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在不断传承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气质。倘若一个学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那么,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便会有共同的特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的每个教学用具、每个建筑以及每个标语、图画都反映着教育的前景与未来。经过多年校园文化建设,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有了一定的积淀,因而,对于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学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往往都成为体现学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具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努力营造整洁、温馨、富于教育意义的育人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能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幽静的校园与便捷的交通相得益彰,使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面墙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个景点、每一幅标语、每一幅字画都能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校园内环境的布置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信息容量,又要考虑美观优雅,使环境育人的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学校内要使用规范字,墙壁上书写的标语,要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让学生看得懂、能思考、有感悟,吸引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当代师生的个性和魅力。这些看似形式上的、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基础。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利用传统节目、重大历史事件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以征文、演讲、朗读、表演、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荣辱观等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每学期举办书法、绘画、演讲、朗读、手抄报、摄影、作文、书信等比赛。在学生中还开展了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家长、教师参加全民K歌活动,进行唱歌比赛、开展文艺汇演、普通话比赛等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水平,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底蕴。学校要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采用演讲、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三月份开展学雷锋系列教育活动,四月份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五月份开展“感恩母亲”活动……利用自习课时间由教师引领,在学生中开展“经典照亮童年,好书伴我成长”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坚持立德树人,打造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打造文明校园道德实践是未成年人美德形成、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形式新颖的社会体验到富有趣味的观摩展览,德育不再是乏味的说教,而是能让学生们在自觉快乐的氛围中受到道德教育。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可让学生无形中受到文化熏陶。结合德育主题适时更新板报内容,充分发挥各班黑板报的宣传教育作用,能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作用。利用教室墙壁张贴书画、学生创作的文艺作品、各种规章制度等,能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指导学生从生活细处着手,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及意义,树立信心,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促进德育素质的提高,大大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让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師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对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家长受益菲浅。各种途径可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学校管理艺术。要使学校美育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了正面教育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内各类艺术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亚军,卢尧,汪学余.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发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4)
   [2]韩婷,王曲波.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读书文摘(中),201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