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应对策略和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有哪些应对策略和建议?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及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建议
   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意识形成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新型家庭教育观念的淡化,使许多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影响着学校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呢?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以浅析。
   一、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有:学习成绩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家庭困扰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以及家庭的期望、自己的期望和老师的期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尤其是中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于家庭的期望与自己的期望、老师的期望。而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很少会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较低,整体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学习主动性比较差。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
   首先,中学生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中,和父母亲很亲近的只占一半,和父母亲关系很一般或不亲近的比例占一半。一半的同学,有心事就和父母说,还有一部分同学不和父母说任何心里话。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和家长倾诉。学校教育的前提是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良好的关系才有助于家庭教育的成功进行,良好的沟通能使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郁积。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心理、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常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形成了代沟现象,而亲近感疏远了,无法提早排泄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其次,中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50%的同学对同伴关系很满意,另外50%的同学对同伴关系的态度是一般或不满意。学生在校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集体、同学间有被认可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支持与信任。好友获奖了,有同学会感觉心里不舒服,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高,有的同伴会妒忌,有的同伴会感到经常难过或总是难过。同学考试成绩的差异造成了同学关系的疏远,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失落感。想与同学的关系恢复和好,又无法开口说,也不愿低头。和睦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不良的同学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就如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就是孤独自卑最坏的后果。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调节或解决,把病因扼杀在摇篮里。再次,在校园里,其实最难相处的还有师生关系,和睦友好的師生关系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师生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失误、处事不问青红皂白、偏心不公正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低落心理、对抗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处于可塑阶段,教师依然是学生身正为范、公平正义的代表,所以,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支持。教师一旦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三、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心理特点
   上中学后有多数学生认为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受到一次挫折或考试失利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承受,有一半的学生能够有稳定的心理接受能力,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当受到批评时20%的学生不知所措,情绪波动很大,所受过的挫折在其心理上留下了阴影,产生悲观自卑想法的学生占30%,只有3%的学生能够在挫折中激发自己,积极向上。有一半的学生表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有20%的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只有3%的学生会完全依赖朋友。这就说明,中学生在激烈的学业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协调和情感受挫等方面,经不起风吹浪打,都会导致心理上的挫败感,产生极其痛苦的情绪和消极的处理方式,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中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应对对策及建议
   第一,家庭对策──家庭教育是责任和源泉
   每一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不要依赖学校,要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和修养,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家庭和学校教育二者的契合点,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采取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学校形成一致的教育手段,从而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好孩子。
   首先,每一位家长都要与学校经常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行动、学习、思想及心理健康等。孩子都有个性,非常想表现自己,在父母面前、亲友面前,总想炫耀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但因为家长生活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平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不高。孩子只好花大量时间与手机、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或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即使有想法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欲言又止”,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隔阂,心与心的距离亦越来越远了,形成了所谓的“代沟”。一旦形成“代沟”,就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家长与孩子交流不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也要更新教育观念,多学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的知识。
   其次,家长要会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应该符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为他(她)的发展和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目标,切不可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孩子无法实现,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并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家长要爱之有度,要耐心爱心,要支持鼓励,要严格要求,不能用高高在上、上级命令下级式的语气来训导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像朋友一样多与孩子进行心平气和的谈话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做孩子的知心友人。当孩子向家长诉说他(她)的心理感受时,应热心倾听,并给予安慰和理解,尽量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障碍。    第二,教师应对对策──教师教育是基础
   要切实重视起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入手,每一位教师都有必要从意识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绩名次。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善于发掘学生不良表现背后的真正原因,敢于揪出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幕后黑手”,从根源上治疗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弊病。而且,在健康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有助于学校健康、有序地运转。因而调节好学生心理要从以下几点去做:要弄明白学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的原因,平日里与学生进行沟通,或者找其他学生了解情况,查找具体原因;要懂得换位思考,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消除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要有亲和力,宽容、耐心,在学生心情轻松的情况下再聊天,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朋友;要学会控制自己,有良好的心境、平衡的心态,不要将情绪带进教室;要开展基本的青春期交往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與异性同学进行恰当的交往,建立和谐的异性同伴关系,维持健康的异性同伴关系;要对有较重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遵循学生知情自愿,保护学生隐私和秘密,不能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第三,学校应对对策──学校教育是根本
   首先,学校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讲座培训,使这些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
   其次,形成多样化的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不要只是单一地局限在家长会上,改变家长会形式,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考核办法,落实好家长、学校的任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研究,要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再次,学校需要开展一些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六条途径,举办有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各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宣泄,倾听宣泄,疏导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利用主题班队,如“我心中的意志之星”“我快乐我成长”“我自信我积极”等提高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利用黑板报、学校团委等广播宣传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在班里设立“爱心信箱”,鼓励学生给班主任写心里话,与学生进行内心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扩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面,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四,社会的应对策略──社会教育是保障
   1.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全民关注教育改革,实际减轻学业负担,社会有识之士应为中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
   2.媒体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态和情感。政府相关单位应强力抵制各种广播传播媒介散播不符合中学生的格调庸俗、低级趣味的作品,以防止对中学生意识形态产生腐蚀带来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他们健康成长。
   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组织有关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编撰适合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的校本教材,开设校本教材课程,通过课堂引导及学生自读,使每一位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心理调解和自我调适的方法,还可以开设网上在线心理咨询,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参考文献:
   [1]岳珍.青少年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08.
   [2]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
   [3]樊海峰.青少年体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05.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