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田径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练习田径项目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让人们收获强健的体魄。国家为了发展田径运动,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初中田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初中田径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趣味性不足,容易让学生厌倦。娱乐化教学方法是改变田径教学枯燥教学现状的一种有效形式。对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初中田径运动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策略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4月颁布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体育教育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田径运动是对学生来说练习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娱乐化教学是提高初中生参加田径运动兴趣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有利于推动初中田径运动的发展。因此构建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特点
   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体意识,让初中田径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由于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情况及学生的特点,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建构新的教学体系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弥补传统田径教学的不足,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初中田径运动顺利开展。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娱乐性的特点,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运动中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身体素质。每个学校的环境、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会有所不同,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娱乐化教学时要根据自身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练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简单练习也可以进行复杂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次数也会有所不同。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而达到娱乐、健身双重目的。
   二、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策略
   1.构建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原则
   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娱乐化教学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遵循趣味性原则,给学生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教学。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择团体游戏的方法或者竞赛的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田径教学的效率。选择娱乐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非全部摒弃传统的,只是在教学时要进行选择和传承,保留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而使学生健康发展。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娱乐化教学时,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学方向与国家保持一致。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灵活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所教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他们的性别、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构建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准备工作
   初中田径在构建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时,要做好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这两部分准备工作。在制定初中田径的指导思想时,要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指导方向,依据田径教学的特点及初中生的整体善,搜集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化和人文化的教学内容,根据相关的理论确立初中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田径教学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田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3.构建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依据和操作方法
   初中體育教师在构建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锻炼。初中田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如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投掷教学和跳跃教学内容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竞赛,以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田径教学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及时的调整,利用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建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为实现高质量的田径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周红萍.初中田径教学娱乐化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221-223.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