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课堂快乐 感悟体育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结合我国教育现状,体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但是体育课因为学校课程任务的繁重,所以体育时间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授课次数还是偏少,虽然学校也会每天组织课间操等户外活动,但是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角度出发,高效的体育教学能给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事半功倍的积极影响,就如何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展开几点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高效教学;策略
体育课是大部分小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程,它在所有应试课程里应该是相对简单容易完成的科目。体育课的好处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愉悦身心,释放天性,同时还会让学生学会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结合现在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课后游戏时间减少,还有父母双休日给选择的辅导班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适当运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泄压力与情绪。那么体育课堂中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更为重要。以下是针对小学生体育课高效教学方法的探究策略:
一、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结构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有效开展的大前提,很多老师只注重内容,但是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目标的规划,以至于定的目标学生完成不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今后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那么就需要体育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符合这一时期的特点下选择出相对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教学课程。当然也会有个别学生在运动上会出现超过同龄的运动天赋,标准的课程他们会轻易地完成,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再给这样的学生加大难度,还有个别运动性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针对这部分学生降低课程的难度,课程目标合理化、人性化,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的学生,这样能够高效地开展体育课程[1]。
二、营造轻松简单的课程氛围,增加对课程的兴趣浓度
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课,在课程本身上就占有优势,体育课的场地变换多样,器材种类多等带给学生不同的新鲜感。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进行,学生都能拥有相对广阔的视野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书本和固定不变的班级给学生带来的紧固感。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加大布置体育课程的教学环境,尽量展示出不同类型的器材,保证器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使用的方法和动作要领,或者鼓励学生进行短时的尝试触摸,这样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每次课程都觉得意犹未尽。
三、鼓勵、协作、交流、指导,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欲望
小学体育课程开展中需要师生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进行鼓励,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奖励的粘贴等作为鼓励学生的方式,当然也可以调动学生为彼此加油,鼓励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非要达成某个动作,是给学生自信心,勇敢去体验,尤其是对一些腼腆不善于展现自己个性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还要多多开展由多名学生协作完成的项目,体验集体协作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的迁就与帮助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防止学生因为失败产生埋怨组中成员的情况发生,在每一次活动体验后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状态,及时进行科学的指导,并且和学生分享经验,多次体验最终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动作技巧。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课程的高效率[2]。
四、教学内容生动,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环节灵活
体育课程是一项过程复杂的动态课程,课程之间的环节要紧密相扣,每一个环节的结束都要巧妙地和下一个环节顺利链接上,这样可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的准备环节、基础环节和结束环节中应该多运用趣味性游戏性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玩中体验、玩中学习,再结合体育课教材设计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热情,教材中一些比较枯燥的设计教师可以在不远离目标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或者利用情景教学创设情境,带动教学的仪式感,让学生对整节课会更加记忆犹新[3]。
五、根据学生课程完成情况,疏导学生心理,课后注重总结反省
当今社会进步发展飞快,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都较从前但是相比优越,很多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对于完成一件事情的耐心和毅力,这就造成了体育课程中部分学生选择放弃接受不了挫折等消极情绪,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体 质问题,对于运动产生自卑,这是就需要老师平时的细心观察和询问,然后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面疏导,用实际行动带动此类学生进行体验,传递体育精神。这样的沟通能保证学生的人格逐步健全,将来进入社会相信孩子们也是受益匪浅。
总之,我们祖国的接班人要具备全面的健康的素质与品格,高效的体育课堂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加油助力。只有好的身体和健康阳光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地去学习。相信经过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未来一定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樊勇刚.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A].2016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19-20.
[2]王晶.浅析构建小学体育快乐课堂策略[A].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7:353.
[3]伊芳.浅谈小学体育快乐教学之创新[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C],2017:681-682.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