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培育优势学科来促进学生综合学习成绩的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笔者针对自己所在学校的高考总复习阶段中对于重点临界生的培养和关注方向、辅导策略以及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结果追踪,从自我效能感角度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尝试性地从理论可行性和实际操作层面探索了新的解决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培育优势学科;自我效能感;解决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而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则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估计和判断,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和期望的程度。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保持持续地学习情趣和动力以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学习成就感、满足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间国家级示范性重点高中,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大学升学率稳定在85%左右,有的班级甚至突破90%,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学习动机还是从学习能力方面来讲,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整体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对于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欲望非常之强烈。然而,每个班,也总有那么少数几个同学,纵使倾尽全力学习,还是处在后进范围,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惑。
  小A,是笔者刚接手高三(5)班时就关注到的一位女生,因为在所有交上来的作业里面,她字写得最工整,里面的答案注解写得最详细,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对阅读和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了标注。这绝对是学习认真的典型标志,而且可以肯定她的文科性质的科目不会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越发喜欢这个看似文静但却对班级事务充满正能量的孩子。对于这个中途接班的班主任而言,尤其是一件幸事。然而,事情在第一次区适应性考试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成绩不够理想,数理化一塌糊涂,特别是物理,110分的卷面只拿30来分,化学由于时间不够也没做完,理综加起来才148分,数学也是不及格。本来以为比较擅长的英语、语文、生物等学科也只是刚刚达到班级平均分的边缘。虽然作业仍然是认真地交上来,每节自习课仍然可以看到她埋头苦读,但是可以看出她眼里的慌乱和无助。
  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么一个乖巧的学生,得想办法帮帮她。我找她出来准备好好聊一聊,没想到还没开口,她的眼泪像掉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流。她说她知道自己理科弱,她拼命地听课,试着将老师讲过的每句话都记下来;她努力地完成课后作业,哪怕一道题目可能占据她整整一节自习课,而用来写文科作业的时间也只能压缩再压缩,挤占零碎时间和休息来完成;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努力,但是结果却……
  二、 归因分析
  其实,多年高考备考经验提醒着笔者,在理科班,小A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以往我们对临界生的培养方向上,或者说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往往将过多的时间和目光放在弥补弱势学科上——即“补弱”上。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补弱”的巨大涨分空间。然而,在具体的操作执行中,特别是高三总复习阶段“补弱”效果往往会不明显,这都源于学生在“补弱”中自我效能感低下。具体如下:
  (一) 弱势学科形成的原因
  学生弱科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1. 以往的学习投入不够,时间和精力上在学科投入上有明显的偏差;2. 学习方法不当,一直未得到科学的方法指导,事倍功半,没有学习效能感,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3. 学习天赋(脑部开发)不够,不得不承认,人的脑部在开发时就会有不同的倾向,有的孩子语言板块(布鲁卡区)发育不好,然而数理板块开发得很好;反之,有的孩子语言发育得很好,然而先天数理思维极度欠缺。
  如果学科偏差是由于投入不足或者方法不当造成的,那么“补弱”在学生自己重视和努力下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如果是因为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后果,那么“补弱”会在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改变,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和努力,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果弱势学科是由于天赋不够等因素造成的,那么“补弱”则会比较困难。
  (二) “补弱”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分析
  1. 方法、行动方面:学生在弱势学科往往缺乏学习方法,缺乏深入思考、全面思考的能力,更多的时候,“补弱”演变成为“刷题”,变成了无目的、无计划的投入。
  2. 时间方面:学生在“补弱”中往往会选择优先完成该学科的作业、多做该学科的作业。但是由于能力问题或者个别题目的难度问题,使得学生经常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而影响到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投入分配,最终导致学生在补弱的过程中,发现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紧迫。
  3. 稳定性方面:由于“弱科”需要大量、长时间的投入,且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投入,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越补越差(总分原则)。长期没有起色,偶尔起色,很快又掉回去,波动很大等。
  4. 心理方面:由于以上几个因素,学生很容易产生迷茫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办?急躁情绪,时间不够用却不知怎么解决?无奈和无助感,长期看不到努力的效果,甚至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就偏离了静心学习的根本。
  因此,鉴于以上原因,若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个学生就算学习差,也不会样样差,也不会每一门学科都没有天赋。只要选定正确的方向,基于合适的指导,学生应该会有长进,以“培育优势学科”为理念、为主攻方向。
  三、 对策探讨
  (一) 培育优势学科的可行性分析
  1. 方法、行动方面:学生对于这几个学科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定的能力,甚至有过成功的经历。所以老师的指导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老師的一些好方法,学生能够用得上。只要在落实、持续性上抓紧抓好就一定会有效果。
  2. 时间方面:提出培育优势学科,并不是放弃弱势学科或者侵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仅仅是需要在时间上将优势学科的学习优先考虑:利用好零散的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小结、作业完成、错题归类、笔记整理。随着“培优”进行,积累的增加,以及学生本身在这些学科的基础和悟性,学生在培优学科上的时间会更加有效率,时间感觉上会越来越宽松,也有增多的时间来完成弱势学科。   3. 稳定性方面:学生可以建立几个稳定的科目,学生的总分排名也更有可能稳步提升。
  4. 心理方面:由于以上几个因素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1)对于学习学生心里有数,知道该怎么做;(2)心里有踏实感,无论是对于优势学科,还是整体的时间安排,越往后时间越宽松;(3)学生会有成功的收获感,学生会学有所得:优势学科在时间和方法的保障下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增强,会有持续努力的动力和现实支撑。这种心态和方法也必将延伸到其他学科,提高整体的学习自信和学习成绩。
  (二) 培育优势学科的具体实施方法
  明确方向。首先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找到学生的优势学科,明确方向(一般不少于3科)。老师和学生对话节录如下:
  师:如果有时间,你认为自己有信心学好哪些学科呢?
  生:我对学好英语和语文比较有信心(因为她有在这两个学科成功的经历)
  师:嗯,我也觉得你可以学好,那么你认为自己还可以学好哪些学科?生物可以吗?化学呢?
  生:应该也没有问题,嗯,我可以。
  师:那么为什么现在这几门学科都未达到它们应有的水平呢?
  生:因为我投入的时间不够。
  师:为什么?我感觉其实你很努力。
  生:……(眼眶发红,欲哭……)我数学和物理很差,特别是物理,每天我都会优先做这两科作业,有时候一道题都要花大半节课还做不出来,有时候一整个晚修都完成不了这两科作业,还没法做正确,太郁闷了……其他科我都只能利用休息、活动等零零碎碎时间赶,很难保证全部完成,完成了也很少有时间总结。每天我都处于被追赶的状态,而成绩还一直未见起色,这次物理又只考了30多分,我看不到希望。
  师: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优先完成其他学科作业呢?
  生:可是我怕物理、数学再不多花点时间的话会更差?
  师:会比30分更少?最多可以少多少分?而你其他四个学科加起来至少本应该提升多少分?
  生:(吃惊状……)
  师:语文、英语、化学、生物这几个学科本来规定的就是半个小时的作业量,若你能优先考虑这四个学科的作业,2个小时应该基本上可以完成,对吧?
  生:基本上可以,有的还可以总结。因为有的我会在课间就完成部分。
  师:那么你每天晚修只需拿出2个小时完成四个学科的作业,还剩下2个到2个半小时完成数学和物理作业,至少可以完成那些基础题,最多剩下一两道难题,对吗?
  生:(认可地点点头,眼神明显亮起来)
  师:想象一下:原本你每天都觉得时间赶,但是好多作业(学习任务)都不满意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可以得到改善,你成功地保障了四个学科的学习,而最弱的数学、物理你也尽力完成了你能力所及的任务……
  再预期一下考试的结果,这四个你保障了时间和方法的学科,考试肯定会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而数学、物理不可能比之前再差,特别是物理,作为综合科科目之一,当你能顺利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化学生物的答题时,那么你是否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更加淡然的心态去完成物理的答题呢?
  生:嗯,我知道了。我马上进行调整。
  师:好,时间调整好,方法上自己结合已有经验,不要忘了还有老师们在,他们可以帮助你。我们一起努力,对你,我充满信心,因为,你具备学习成绩好的最必要的品质,那就是“勤奋”。
  (三) 行动方法
  1. 作业方面:每天的自习课,首先完成优势学科的作业。老师批改作业时特别关注该生,解决其作业中的瓶颈,在评语上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肯定。
  2. 巩固方面:该生每天在优势学科上除了完成作业外必须利用额外的课后、作业后的几分钟有独立的课堂小结、错题归类、笔记整理。班主任对这些进行追踪鼓励。
  (四) 实施效果反馈
  在小A调整学习时间和方法之后的两周,班主任再次找到小A,可以明显看到此时的她已经没了之前的迷茫,她表示每天基本能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没有了之前的那种挫败感、无助感和愧疚感。取而代之,每天在优先完成“优势学科”的学习任务之后,做题、做总结也做得越来越顺利,很有成就感,觉得很踏实;每天对于物理、数学这两个“弱势”学科也确实如计划中那样,能够完成大部分基础题,最多剩几道很难的题目,偶尔还可以有时间思考写出一些基本步骤……感觉睡觉都踏实了。
  在一个半月后的一天联考中,预料之中,小A的语文、英语考出了她原本应有的优势,而理综竟然达到了班级的平均水平,因为她的生物和化学都考了70多分,虽然物理仍然只有40多分,三科总分加起来也达到了193分,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学习动力。
  高考中,小A更是以高出第一批本科68分的成绩为自己的努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 “培优”辅导的体会
  从小A同学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她专注于“补弱”在理论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由于一些自己本身在物理思维开发方面的缺乏以及高三复习中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等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导致在“补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一降再降,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学习效果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背离了最初的学习目的。因此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本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出发点,以求达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学生成功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重视发掘并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
  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在后进生辅导这一块,更加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已有/潜在优势。如小A的语文、英语等学科学习。   (二) 遵循“i+1”原则,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理且能激发学生动机的目标呢?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i+1”理论。笔者认为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服务对我们教育教学以及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式“i+1”中的i表示学生当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就近发展区。Krashen认为,“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学生习得英语的途径就是通过“可理解”的语言的输入。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i+0或i+2及2以上的内容,就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i+0的内容太容易,i+2及2以上的内容太难理解。这就不难理解目标设定应该是给予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知识能力水平,且略高于这个水平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更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1. 客觀认识自我优劣势,正确定位。正如在高三总复习阶段的小A,认为自己在物理、数学等“弱势”科目有很大的提升余地,试图通过加大在这两个学科的学习时间投入而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成绩。但她忽略了自己本身的思维缺陷,也忽略了时间是有限的,学习总任务是艰巨的这一客观事实。导致背离提高成绩、获取学习成就感的最初设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兼顾时间、方法、行动、稳定性、心理状态等多方因素,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目标。
  2. 充分认识已有水平,合理设定目标。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也是我们心理学中常提及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如小A语文、英语成绩的再次取得也一定是基于她在时间的坚持投入和方法上的调整。
  3. 提升学习效能感,引导挑战目标。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小A在老师的引导下,认为自己只要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信心学好化学和生物。而这几个学科的稳定进步必然会不断地提升她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提高自己的整体成绩。
  (三) 目标引领,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四) 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从小A同学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辅导学生的时,我们一定要本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出发点,以求达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学生成功体验,利用和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帮助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改进并调整学习策略,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并指引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获得学习自信。
  参考文献:
  [1]博林,连榕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克罗尔·德韦克,楚祎楠译.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4]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吴勇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引领学生走向成功[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1).
  作者简介:
  段才盛,吴近昕,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7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