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的孩子正处在对所有新奇事物都好奇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这一时期要想有效教学就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会发言的书本在老师的转化下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使得学生愿意学习,想要学习,在这样的想法和谆谆诱导下就可以构成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启发学生;培养兴趣
   小学语文是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形成有效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形成有效教学在接下来的文中有所介绍。
   一、教师根据内容有效备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传授知识,既离不开课本也离不开课外知识的引入,更何况是在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小学生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教授知识时的生动性。课本知识仅看字面是枯燥无味的,小学生更不会对此感兴趣,所以如何将枯燥的课本文字转化为生动易接受的知识就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进课外知识,相当于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将学生身边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引入,要善于利用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比如说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学的《悯农》(其二),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画面场景,问学生是否有见过这种画面,引起学生的思考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在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将饭菜全部吃完?知道吃的饭菜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可以让学生先适当讨论,再一起交流。既促进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事情的思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促进了有效教学的实施。
   二、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每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是一个没有发育完全的小孩子。所以在对小学生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后付出和观察,比如在学习拼音时,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就会学习得快,而有的学生的能力就没有那么强,那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多教授几遍,既可以让学得快的学生记忆更深,也可以让接受慢的学生学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有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弱,那么教授知识的时候要多关注一下,看他的眼神中有没有透露出困惑,也可以对他们适当提问,看看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可以兼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个人,提高整个班级的有效学习。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融入了学习的课堂中时,会更加积极学习,这样就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变换方式进行语文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就可以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营造氛围,积极有效学习
   在学习语文知识时,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时提问学生问题,比如在学习《荷叶圆圆》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谁可以说一下荷叶是什么样子的,荷叶是什么颜色的等。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以后,就可以奖励学生一朵小红花或者一个小贴纸,虽然很小但是在学生的心里那是一种荣誉,小学生的心中其实是存在这一种攀比心理的,所以当一个人得到了奖励会有很多学生争相去积极回答问题,以此激励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自信。除此以外,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贴近生活,在学习《菜园里》《秋天的图画》等有关风景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菜园或者秋游。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所学的知识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多种方式教学,利用课件展示课外知识,使用图片、视频或者音频等比较直观的教具进行课堂上知识的教授,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课堂中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索精神,更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多设置问题,这样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并且去做进一步的探究。多让学生积极发言促使其认真思考等,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学习。
   综上所述,在学习小学语文的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付出,也需要学生的参与,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对话的场所,在这个环境中,需要教师对课本的完全掌握,还需要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既要了解学生的状况,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课堂有效教学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需要教师去探索完成。多利用多了解,多调动多观察,在此基础上的小学语文学习一定可以做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