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课堂中,语文科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语言的文化及魅力,熟练掌握这门交流的工具。小学生正处于天性烂漫的年纪,他们富有表演欲,朗读作为表达作者感情的媒介,在表演性加入以后,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中表达情感的不同,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语音语调,通过模仿戏剧中的表演方式来进行朗读,创造一定的表达意境,更充分地表达文章感情。通过探究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的意义及现状,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运用
   在以往的课堂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朗读重视起来,导致学生只是将文章口述出来,不带有任何情感,没有达到朗读的意义,而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声情并茂的表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感并很好地表达。通过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情,辨别他们的语调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知语言艺术的魅力,同时强化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含义,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表演性朗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兴趣或是个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有显著影响。
   一、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的意义
   表演性朗读,是将表演性动作等肢体语言融入朗读中,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语音语调等配合有声语言进行课文的朗读。表演性朗读较寻常朗读来说,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直观性。加入了表演性的肢体动作之后,让朗读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听觉体验,还创造了视觉体验,类似于话剧的表演形式。二是综合性。表演性朗读是将朗读与表演融合到一起,因此需要朗读者不仅其声调带有感情色彩,其肢体动作更需要配合文字,这就需要朗读者必须充分了解文章主角的所处环境特点,体会文章中无法言喻的情感。 三是动态性。表演性朗读不是单纯的挥挥手、点点头,而是做到动作与语言的统一,将平面的声音语言进行视听综合的动态形象的展示。表演性朗读涉及表演中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艺术化的表达和运用,与常态的课文朗读有所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时需要合理选材、精心组织,以满足表演的需求。
   (一)加深文章理解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对文章的事件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寻常的语文教学难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小学生天性烂漫,富有表演欲,通过表演性朗读能够带动他们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同时,表演性朗读具有视觉体验,可以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让小学生在富有文章意境的课堂中更加高效地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科目,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交流的方法。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时不仅需要学生用语言表达课本内容,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表演性朗读正好能弥补传统朗读不具有的非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占据主导,根据理解及自己的幻想,自发表演出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知识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表演性朗读中,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情感加以认识并客观评价。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表演性朗读属于艺术范畴,在朗读中能够对美进行传达,引导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一)保证在选材上的精致和准确
   表演性朗读必须要立足教材,必须选用适宜的教材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在低阶段的教学,可以选用以对话为主的教材,学生通过对话更能体会文章中角色的心情变化。因课堂时长有限,教师可以选用片段进行表演性朗读。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适宜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课文片段。例如《草船借箭》中,可以让学生朗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配合文章中角色的动作及表情,认识文章中角色的形象,感受对话之间未曾言语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章重点且有效理解重点字词。
   在人教版教材,《珍珠鸟》一课中,有大量描写珍珠鸟动作的词语,例如“落” “飞”“趴”“瞧”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模仿文章中的动词,体会不同动作之间的区别,在启发小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的同时,加深他们对动词的理解和记忆,让其在表演中更高效地学习。
   (二)阅读由浅入深逐渐理解
   文章学习的初期首先要对文章的生僻字进行学习,其次,对文章的课文进行通读,对文章有个初步的认识及浅显的了解。在第一遍朗读课文前,不需要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通过朗读,逐步加深理解。进入深读阶段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形成正确的理解思路,并對他们朗读后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在深入理解朗读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扩大想象空间,结合朗读,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每个部分的作用和各个部分的联系,由此,学生在对文章有了深刻的剖析后,就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大大提升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效率。
   (三)合理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讲述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因此在让学生模仿文章中角色的肢体动作及语音语调时,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先聆听学习他人的表演方式,在聆听过程中指导他们学会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通过声音的变化感受角色心情的动荡,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受这种表演性朗读的熏陶,学生可以释放内心的情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表演性朗读能力。
   (四)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平时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多多积累,小学生的能力有限,对词汇语法等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因此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关键就是大量的积累,对平时阅读中出现的好词佳句进行摘抄,在反复阅读中领悟语言的魅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文章,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深层含义。
   (五)通过练习提升朗读技巧和对文本的把握度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保证表演性朗读的效果,教师应安排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高效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有单人练习,有双人练习,还可以进行小组练习。
   1.单人练习
   单人练习是表演性朗读中最普遍也是最通用的方式,单人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发挥自己最真实的表演能力,不受外界约束。在表演性朗读的单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对表演朗读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困惑及时解答,倘若学生在自由发挥时出现误区,教师要对其进行耐心引导,做好引导者及辅助者的角色。每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难免存在差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在保证学生表演性朗读参与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对于课堂中参与较少或者怯于表演的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充分关注,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耐心引导,让这一部分学生积极融入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来,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表演性朗读的单人练习中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结对练习
   结对练习较单人练习来说,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结对练习,增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一般情况之下,考虑到课堂内课桌椅的限制以及空间的有限性,表演性朗读的结对练习以前后座或者同桌的形式展开,在课堂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在准备教材时,可以选取多种对话形式的文章片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适合自己的片段进行练习。
   3.小组练习
   小组练习更适用于人物角色丰富的课文,小组练习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表演性朗读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意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练习的参与度及融入度,营造更好更适合练习的课堂氛围。教学时可以根据该课文中人物角色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相应数量的小组划分,让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以此确保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物角色进行练习。与此同时,教师在小组练习中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要对破坏课堂氛围的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切忌让不良风气盛行。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演性朗读进行教学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师在实施表演性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运用策略,首先,选取适合朗读的课文教材,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快进入角色,领会表演性朗读的意义。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用辅助教材,比如多媒体音频等,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指导学生练习表演性朗读,练习方式可以为单人、双人以及小组练习。留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困惑,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情感,体会汉语言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付荣清.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课外语文(上),2019(2):6,13.
   [2]林月.小學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7):224.
   [3]马宗智.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8(11):87.
   [4]石志强.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8(8):49.
   [5]秦艳.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6):823.
   [6]祖琴.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3):35-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