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运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晨 谢悦辰
摘 要:本文通过对扬州市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当前的教学情况进行梳理,将扬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需要面对的问题逐个列出,并对扬州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探讨将扬州运河文化遗产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扬州运河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法的创新,打破以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无趣且无地方特色的传统,展现扬州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运河文化遗产;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38-003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也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为了发展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特别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随着社会对于高级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高级技术人员拥有过硬的技能,还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扬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現状研究分析
通过对扬州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状况调查,显示当前扬州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也不清晰,课程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课程难以吸引学生,也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目前扬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如下:
1.扬州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重要性认知普遍不足
当前扬州高职院校普遍忽视人文学1科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学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强调专业课程学习及实训环节。属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课时分配上往往让位于专业课程,其教学地位逐渐受到削弱。以江海职业技学院为例,针对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课时也不尽相同,经贸管理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多以48课时/学期为主,但机械汽车学院、技能信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偏重理工科的二级学院多以32课时/学期为主。部分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工学班因为专业课的学时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大学语文》仅开设24课时/学期。经调查,扬州其他的高职院校尚未固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扬州高职院校的开设情况不乐观。从未来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来看,这非常不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后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高职学生在以往学习阶段接触语文课的时间比较久,对语文这门学科缺乏新鲜感;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遍状况,制约了他们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专业课内容关联度较小,导致学生在各方面不重视语文课。
2.《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
《大学语文》课程除功能性内容外,更应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作为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也多停留在作为技能学习时的辅助。对于《大学语文》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并不明确。当下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当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加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两者的效果往往都不如预期。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当前校内《大学语文》课程由经典作品选读和应用文写作两大部分构成,在内容选择上已经兼具人文性与实用性,但实际授课中,由于教材内容与初高中重叠度高、教学形式传统且单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等因素,使得经典作品选读往往沦为文学常识介绍和单篇作品赏析,《大学语文》课程难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也仅停留在对于应用文基本要素格式的介绍上,学生难以在课程的学习中达到快速提高写作技巧,全面提升综合处理应用文的能力。
3.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当前扬州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资源结构比较陈旧单一,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还没有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传统教材多选取一些经典作品作为课程最主要的资源。《大学语文》不仅内容上较为单一,且形式上也较为缺乏吸引力,实行的教学改革多停留在传统教材结合流行的信息化教学,并未实现教学内容或形式上的真正突破。加之与初高中的教材选篇重叠度较高,新鲜度较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这些文化资源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包含历史、文学、美学等,正契合高职语文教学人文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但由于当前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开发能力和利用策略有所欠缺等因素,这些课本外的丰富资源尚未被充分发掘整合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
二、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梳理
扬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学生在课本外最佳的学习“课堂”。扬州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中国历史中最具深远影响力的工程之一,它沟通南北水路,加强了中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扬州的兴衰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不仅与大运河的开凿有着密切联系,还凭借着漕运枢纽的区位优势获得了经济上的繁荣,由此更孕育出了从隋唐至明清的深厚地域文化,如盐商文化、淮扬菜文化、园林文化等。由此可见,运河文化是扬州地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因此以扬州运河文化为切入点,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扬州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扬州运河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
1.运河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在扬州共有6段河道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为:古邗沟故道、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里运河、扬州古运河、瓜洲运河。其中古运河是指大运河自湾头流向西南,经黄金坝后向南进入扬州城区,直至高旻寺的这段河道。因1958年开挖大运河直通长江的新河道,原来的这段河道现在被称为“古运河”。古运河沿线风景秀丽,遗产点众多,河道穿城而过,与扬州百姓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因此留下诸多传奇故事。
除了上述所列河道外,扬州还获得了10个遗产点,为各大运河沿线城市之首,分别为: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个园、汪鲁门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除了遗产点外,沿线还分布着码头、古城镇、历史街区等多种遗址。古码头遗址有东关古渡、瓜州古渡、扬子津古渡等。古城遗址有宋大城东门遗址,历史街区有东关街历史街区、南河下历史街区等。
2.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也孕育滋养了扬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共有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文史资料、民间传说、风俗习惯。
文史方面,《全唐诗》中收录158位诗人吟咏扬州的诗歌共435首,其中不乏名家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人,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冠以“孤篇盖全唐”之名。宋代扬州城有“文章太守”的风氣,欧阳修、苏轼、刘敞等是挥洒笔墨发扬文风的杰出代表。明清时代的扬州学派、扬州诗局在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运河沿线还保留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如隋炀帝下扬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乾隆游瘦西湖、四相簪花、南柯太守传说等等,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扬州的风情、物产、城市气质等特色。
三、扬州运河文化遗产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路径分析
扬州的运河文化资源从课程资源角度看,是一个有待充分挖掘的宝库。将扬州运河文化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构建富有扬州地域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
(一)扬州运河文化遗产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本人针对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大学语文》的大一部分新生(约380名)做了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及对于扬州物质文化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94.6%学生认为在高职开设《大学语文》是有必要的,高职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时主要看重以下四个方面:课程的趣味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是否促进技能的掌握和教师的个人魅力。可见,高职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有需求,而且对课程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趣味性和课程内容丰富性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方面,而运河文化遗产,尤其是可供参观的名胜、遗址、博物馆等可以使学生直观深入地了解扬州的文化底蕴,而各种名人事迹、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又能提供富有趣味性的内容。
1.切合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求。调查问卷显示,87.7%的被调查学生对于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加入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表示有兴趣。扬州拥有较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具像的物质文化遗产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学生对于扬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熟悉的前三位是:大运河、瘦西湖和个园。大运河文化的知名度最广,加之凭借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古运河畔的独特地理优势,可首选将大运河文化作为本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让学生从身边的物质文化遗产观察开始,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以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可以将当时运河沿线保留的传说故事与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相关篇目进行融合,可以使大学语文课程突破现有的封闭课堂,改变狭隘的经典赏析模式,激发学生的体验感和融入感,为课程注入活力。以《大学语文》《情爱》章节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发生地是位于长江与运河交界处的瓜州古渡,在讲解本篇时,可通过搜索浏览图片或实地参观,向学生介绍瓜州古渡的独特地理位置,结合白居易《长相思》、王安石《泊船瓜洲》等名篇的拓展,使学生了解瓜州古渡在古代漕运中的重要地位,再结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阶级崛起的背景,扬州在明代商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这些拓展知识能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杜十娘故事发生的前提,为接下来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民间故事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能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学语文的趣味性。
2.单元化教学。教学的过程需要完整性,将运河文化遗产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章节或具体篇目结合。在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或具体篇目的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完成性。在原有课程设置内可以有针对性的添加一些关于扬州专门知识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学生对于扬州的了解。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为例,可以将“大运河文化”放在《国运》这章的主旨解析中进行专题讲解,以《国运》章节中的《扬州慢》一文为线索,结合“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背后的历史典故,介绍隋唐至北宋时代运河为当时扬州城带来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聚集效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运河与这方水土上人民的生活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在讲解文中“胡马窥江”、“废池乔木”、“空城”等内容时,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搜索网络资料,结合实地探访扬州宋代古城遗址,制作北宋-南宋扬州城市变迁图表,使学生直观了解到南宋时代扬州面临南北分裂、地处战场、商业地位不再的局面,从而推导出《扬州慢》中扬州的衰落萧条与宋金战争中国家的动荡、分裂之间具有的直接因果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命运与城市、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直观体现了《国运》的章节主题。
3.与各个专业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科的学生应当具体分析,就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点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使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做到不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点结合,并且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在讲解扬州大运河文化时,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在侧重讲解大运河文化在当时带来的经济效益,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大运河的结构和审美价值,针对人文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变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同一个学习主题时有不同的收获,也能满足学生掌握其专业技能的需求。 (二)运用过程性考核将运河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多数传统高职院校一样,对《大学语文》采取笔试的考试形式。将运河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可尝试针对相关单元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和修学分。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参与过程性考核,且青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考核。小组作业的考核也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调查报告、交流心得、读书报告等,这些是较为传统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拍摄小视频、微电影、做科普画报等较为新鲜的形式进行。形式可以进行创新,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网络平台,定期选送学生优秀作品推送至学校的微信平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内电子媒体显示屏,一方面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对于扬州运河文化的宣传。
(三)运河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普通的课堂内的学习早已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也成为了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学校内的各种社团、学校外的社会实践都是融入人文课程内容的良好场所。高职学校学生对于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类学习较为有兴趣,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这一学习特点,借助校园活动组织一些实地实践调查活动、参观展览活动、拍摄图片视频比赛活动等,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实物遗址为例,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古运河畔,周围分布着高旻寺、扬子津古渡等运河遗址,针对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组织沿运河徒步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地考察,在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关的任务点,如收集与运河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查找与运河遗产相关的名人故事和民间传说,再结合这些内容让学生实地探访,拍摄照片,制作“运河故事”PPT,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评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参观大运河展览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展馆,用眼睛去感受,用心去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不在课内也能增强人文素养的目的。
以上是本文針对如何将运河文化遗产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融合的一些浅探,本文还有较多不足之处,希望后继的笔者们可以以此文为垫脚石,之后仍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持续推动下去,为新时代中国培养更多具有人文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怀玉.李新.《后申遗时代淮扬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研究》[J]《服务经济》,2017(05)
[2]陈红梅.《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3)
[3]刘怀玉,丁蕾,石火培,孙明光.《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束有春.《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望》[J]《东南文化》,2006(06)
[5]卢思琴.《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大学语文建设》,2018(15期)
[6]陈连锦.《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06)
[7]应成荣.《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