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充分的内心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邱宇岚

  摘 要:作为音乐教育者,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更深、更广、更重要的音乐潜能,通过情感的培育、道德的说教、音乐的想象、聆听的创造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学生的审美理解,从而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关键词:内心体验; 感知音乐; 聆听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041-001
   内心体验不是通过符号、标记、中介等进行的,而是从艺术作品中体验感觉的直接呈现。音乐把我们浸入感觉的原生态——它的赤裸裸、微妙的、精微的真实中,这也是意识存在的事实。对声音的这种令人感动存在的最初体验,就是我所说的从内心体验音乐。
  一、感知音乐,寻觅“内心体验”的情感踪迹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感觉尺度的一种直接呈现”。我们直接从音乐中得到感觉,不是从关于音乐的想法,关于音乐的文化,关于音乐的历史等等中所获得。所有这些学问都服务于一个目的——加强直接乐声本身的质量的目的——也就是内心体验音乐的目的。
  1.旋律的“流淌”浸润学生的心灵
   音乐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声音(旋律)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让听者产生不同的情绪与情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如六年级的歌曲《平安夜歌》,六八拍,旋律连绵起伏,温婉柔美,犹如一股股“涟漪”荡漾于心底,歌词充满意境,表达了在月圆之夜的宁静夜晚:孩子们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之情,他们在教堂里虔诚祈祷,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将会飞向夜空被天使们打开,虔诚的心愿也就逐一实现,快乐和美好将永存人间!如此唯美的意境,如此美好的心愿,如何让六年级的孩子深刻感受到呢?形象化的视听体验是适合高年级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知道平安夜的由来,伴随着音乐的起伏,扣人心弦的画面,同学们陶醉其中,在视听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音乐的美,从而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2.道德的“说教”提升学生的情感高度
   本课中,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歌声变得灵动而纯净,音色变得饱满而圆滑,气息变得流畅而有序;一句句引人入胜的乐句,唱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愿天下人都能平安健康,快乐与美好将永存!同学们的心灵也得到了美化与提升。音乐教材的潜能不仅仅是音乐理论基础,而且富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它一方面能提高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又有着道德感化的作用,那就是形式的活泼,过程的愉悦,感化的深入,从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实现伦理道德的内化,所以说乐教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情感教育内容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以乐教和”的目的。
  二、聆听音乐,探索“内心体验”的创造领域
   音乐是一门实践、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个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放飞思维。当学生在感受到特定的音乐情境时会进行分析、描述、表演等等,那时的他们具有创造性,或者至少是积极的。
  1.聆听,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听音乐确实是一个创作行为,不过,不像其他的音乐角色,听音乐并不足以被设想为一个音乐家的行为,很简单,就因为它没有做音乐家做的事情——创作可以潜在地由其他人分享的音乐。另一个方面,听众在他们自己的体验范围内,创造性地使一种音乐体验有了生命。如在我们学习《采莲谣》一课中,我选择让学生盲听歌曲,这样会给予孩子们不一样的体验。初次聆听后,我提问:歌曲里表现了一幅怎么样的场景,谁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呢?同学们安静了会,并加以思索,随后就有人举手了,我瞥了一下,大约三四位同学,A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向很丰富,我就选择了她,她便和我们娓娓道来:在一个清晨,伴着明媚的阳光,主人公和她的姐姐两人去湖中采莲,一个划船,一个采莲,他们配合默契,十分快乐,还唱起了歌谣,最后伴着夕阳的笼罩,他们回家了。听后,我们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这样的欢乐场景。我说道:同学们体验到这个场景了吗?那么,谁能上台进行表演。话音一落,就有两位同学举手了,心想:本以为五年级的孩子会羞于表现,这次还是很给力的,至少没让我冷场。这一次,我先让一位女生上台进行表演,要求是不能对自己表演进行描述,只能用肢体语言。同学们看完她的表演,纷纷举手。B说道:她表现的是在湖中划船。C补充道:她和小伙伴在湖中,边划船,边采莲,很快乐。我总结:是啊,她还表现出了小船在湖中荡漾的感觉,她一会进行划船,一会忙着采莲,真是一位勤劳的少女啊!这个时候,又有同学举手了,是一位男生,他说:她采莲的动作不是很正确,我去过湖中采莲,想上台示范一下。我邀请他上台进行表演,他边表演边说:采莲的时候还有个钩子,需要把莲蓬钩过来,再用小刀一划,才能使莲蓬放到自己的篮里。我点头称赞,并把他的动作美化了一下,让同学们伴着音乐进行律动模仿,并给予这位男生热烈的掌声,因为他又给我们增添了新的知识。
  2.聆听,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路径
   有目的的聆听方式,使参与者(学生)必须发挥他的能力,听出音乐的复杂性,来完成任务,对音乐的意义进行“特別的音乐审美搜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内心的成长,在聆听中进行再次创造。在本次课堂中,第二次聆听结束后,我又进行了提问:我们已经表演过了,那么谁能为歌曲拟一个题目呢?这个问题也难不住大家。D说:采莲。E说:湖中采莲。T说:采莲蓬。我说道:很好!大家的题目都是围绕采莲的,我们来看一下书本上的标题吧。大家看后,异口同声说道:《采莲谣》。于是,我第三次播放歌曲,让同学们看着书进行哼唱。听众(学生)不就是以一种听觉的渗透作用来吸收给定他们的东西吗?那时的他们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也就具有创造性。
   音乐的体验与自我、与自然、与生活等息息相关,内心的情境也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音乐体验虽然是通过外源传达给我们,但最后却成为专属于自己的音乐体验,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不是依靠符号、媒介等去传达音乐的感受,而是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感知、想象、表现、创造等,从而获得充分的内心体验。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548.htm